我摊牌了:取消所有特权,电车销量第二天就得腰斩

最近车圈有个事儿,堪称典中典。

一个听起来很官方的研究中心,搞出了一个“电池弹射技术”,大概意思就是电车着火前,duang的一下,把电池像吐籽一样吐出去,保全车上的人。

结果呢?被网友按在地上摩擦,据说48小时内一个亿的浏览量,十万条吐槽。

讲真,这事儿不能怪网友。

这技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表演“我尽力了”。

它背后暴露出的那个真实问题,已经到了一个没法收场的程度:电车的电池安全,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就是一个死结。

我摊牌了:取消所有特权,电车销量第二天就得腰斩-有驾

一个无解的死结。

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火,对动不动就自燃的电车充满了焦虑、不安和无奈,你这时候递过来一个弹射座椅的方案,就别怪大家把对所有电车厂商的怨气,全撒在你身上。这不叫冤枉,这叫献祭。

这帮人到底懂不懂车啊?!

这个技术的荒诞之处在于,它完美回避了核心矛盾。就好比你得了绝症,医生不研究怎么治病,反而开始研究怎么让你死得更有仪式感。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样,电池安全的关键也不在你弹射得多快,而在于你弹出去的那坨几百公斤的“能量压缩毛巾”,砸到花花草草怎么办?砸到广场舞大妈怎么办?砸到另一辆老头乐怎么办?

我摊牌了:取消所有特权,电车销量第二天就得腰斩-有驾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你对方了。

你看,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技术问题,瞬间就被拉回到了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这才是技术的真相,实验室里的参数,在马路三大爷面前,一文不值。

说起来,最近我楼下新开的兰州拉面味道真不错,牛肉给的也多。

所以,别再扯什么油车自燃率更高了。这套话术已经过时了。如果真按这个逻辑,那更应该优先发明一个油箱弹射技术,或者干脆一步到位,上马一个“驾驶员弹射技术”,岂不是油电通吃,一步到位,功德无量?

我摊牌了:取消所有特权,电车销量第二天就得腰斩-有驾

不装了,摊牌了,大家怕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这种“不务正业”的技术路线。

而这种不务正业,恰恰是当下整个新能源车市场的缩影。

总有专家跳出来说,电车正在加速替代油车,2035年就没人买油车了,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每次听到“市场选择”这四个字,我都想笑。

一个被奶了十几年,享受着各种免税、补贴、不限购、不限行、免费停车等一系列超国民待遇的“天选之子”,把一个规规矩矩排队买票进场的普通选手打得鼻青脸肿,然后回头跟你说,你看,是观众选择了我。

这不叫市场选择,这叫官方开挂,这叫裁判亲自下场,还穿了对手的队服。

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也开了十几年油车的中年人,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把所有特权都拿掉,实现真正的“油电同权”,哪怕只是一半,第二天电车的销量就得直接腰斩。

有人算过账,如果把免税和各种补贴都拿掉,电车的相对成本要比油车高出15%。

15%是什么概念?

对于那些买特斯拉、买保时捷的人来说,不算什么。因为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种信仰,一种“我就是喜欢”的玄学。你跟奔驰车主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对于绝大多数还在用计算器比价的普通人来说,15%就是天堑。

意味着每个月要多还好几百的车贷,意味着要少加好几次牛肉。

所以说,过度补贴是万恶之源。它催生了一个虚假的繁荣,让所有人都卷入了一场停不下来的“闪电战”。最好的手段已经不是把蛋糕做大,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现在说要迈向“油电同权”了,明年购置税从“免征”变“减半”。听起来像是个好消息,对吧?

未必。

如果你这边减了一点税,那边又搞出来一个“碳积分+补贴”的新玩法,左手倒右手,补贴的力度甚至更大了,那这叫什么?这叫进一步退两步,堪称商业鬼才。或者,税是减了,但油车的限行限购政策“加大加大再加大”,那你告诉我,这市场怎么选?没得选。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把一个简单的政策问题,硬是拔高到了修仙哲学的高度,是不是有点太中二了?

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我们根本看不到一个清晰、明确、有时间表的战略规划。看到的只有一些模棱两可、左右互搏的宏大叙事。一边说要同步推动内燃机发展,一边又恨不得明天就让油车从地球上消失。

我摊牌了:取消所有特权,电车销量第二天就得腰斩-有驾

这种操作,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是,别想太多,摇到号买哪个算哪个。毕竟,我们只是这场大型行为艺术的观众,买票入场就完事了。至于台上的演员是真疯还是假癫,who cares?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