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门那瞬间,坐在副驾的朋友还调侃我:这车怎么还那么静?空调开着也不觉得有啥噪音。我心里一阵暗笑,没错,静音和驾驶体验的提升,已经变成了同价位竞争的底线。
去年我到5家4S店,听着销售聊新车,感觉每次推介都像在说:这车配了个中配包(其实就个天窗、快拆导航啥的),价格还贵了几百块。他们还会信誓旦旦:平常用起来,跟高配差不多。技术上的差距 disip 也在缩短,只是这差异在哪儿?实操差别大不大?我平时看车、试车,逐渐摸出一些门道。
我记得某次试驾,跟朋友就在车里热烈讨论,到底为什么同样的配置,开起来差一大截。两款车型,不到5万的预算,一款采用了传统的感应转向辅助系统,另一款用的是更智能的路径规划+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系统。路上那次转弯,我明显感觉到新车就像在提前预判——车几乎能反应到你下一秒会转向。硬件上差不多——都用雷达+摄像头组成感官,但算法差别巨大。
说到算法,一个核心细节我没太细想过——其实软件对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的影响几乎翻倍。就像我们平时用手机,屏幕色彩越好,体验当然越爽。之前我跟朋友吐槽,很多车企花几百块的传感器差不多,硬件其实不一定是瓶颈,关键是怎么教会软件看懂世界。而这,就像玩拼图,拼得快不快,取决于软件的思路。
这让我想起,早期激光雷达成本很高,十年前还得几万块一台,现在去掉一半反而更普及了。估算:激光雷达的价格急降达1000倍,差不多是从几万到几百块,当然这个估算也有点夸大,但比例感受在里。也难怪,现在很多15万级车都开始搭载半自动,而且寿命、算法越发成熟,又像是堆积木——硬件变得越便宜,软件优化起来越快。
但大家都知道,硬件成本降低了未必代表技术优势变多。刚才我还在看一辆国产SUV,一身配备看似丰富,但实际体验让人觉得面子工程多过真用功。用我的角度,很多小厂、甚至部分品牌,硬件堆料没错,但软件没有跟上。你问我:这是不是供应链的关系?大头都在硬件零件,而软就像是背后的灵魂。别以为硬件越多越好,其实怎么用才最重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之前写过的一份报告,提到车载芯片的算力,一台大众普通全景摄像头处理数据,估算每百公里的能耗成本大约在0.3元(这段先按下不表,可能会有变数),硬件越来越快,软件调教得越顺,成本也能越压越低——感觉像做蛋糕,逐步调试出最合适的比例。这就是硬件+软件的必修课。
但我也在想,硬件和软件之间似乎不是完全对等的。其实很多硬件的极限还不曾达成,关键在于算法怎么利用它们,想象一下:一辆车不光用几块摄像头,还要算法能知道这块摄像头看到的那点信息怎么拼起来,形成智慧。这里,软件的逻辑比硬件更重要,尤其是在城市复杂路况下。
说到城市堵车,大家有疑问:高阶辅助会不会变废?我倒觉得这都得根据方案优化。不要以为硬件成熟就是万无一失。记得去年朋友抱怨,买了辆国产车,配置虽全,但辅助手段挺鸡肋,遇到多车乱横的场景,就掉链子。出于这个失望,我反复琢磨:软件的做工、在真实环境中的适应性,才是关键。
我想问:你们用车中遇到最腻烦的辅助问题是哪样?我其实有点嫌麻烦。每次开车心情不好的时候,最怕的还是弹出提醒,打扰心情。这说不定也是软件优化的一个点——如何在技术上变成隐形守护者。
再一个小情绪:我觉得,一些厂商不过是堆硬件,硬要拼出声势。指导我自己,为什么我会对一些标配2020年技术的车不满意?就是感觉那体验差点意思,就像拼图,只好等算法好点、硬件再升级些,才能把碎片连起来。
我自嘲一句:其实我还挺喜欢看到那些厂商花时间打磨的系统。记得去年碰到一位售后师傅,他说:实际用了才知道,三年前的系统不如现在的体验。我当时就想:如果把软件调得像厨房炒菜,不断调整火候,可能都不用那么多硬件了。但这正让我明白,硬件越简单,软件越难调好。
这个行业,像极了厨艺。硬件就像食材,新鲜度、品类都很重要;软件要是调味到位,菜才好吃。你说,是不是?看似硬件至上的时代,软件调味料的重要性被很多人忽略了。
讲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嗯,谁家的软件体验真实好到让我忘记硬件在做什么?这问题值得思考。因为,未来的辅助驾驶,或许就是由用得顺手的软件铸就的。
我还在想,为啥有些车平时开着,安静稳妥,甚至不想用到极致,而有些,就让人焦虑?也许,除了硬件,术中软件的逻辑设计才是王道。技术延续到痛点去,才是真正的普惠。
结束前,我还挺担心——当越来越多辅助变成熟悉的伴侣,那我们会不会逐渐迷失了自己开车的感觉?有的智能其实就是解放了我们的双手,但会不会变成另一种控制呢?我记得之前修理工说:越用越惯,反而越不敢自己开。这是个隐忧吧。
说到这的最后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觉得:在智能横行的未来中,我们还会保持那份对原始驾驶的热爱?还是会变得和现在一样,惯了第一眼看到的科技感——那辆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显示信息是不是也会成为新天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