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主观的”,这句话,用在汽车设计上,实在再恰当不过。
当年宝马那尺寸日渐夸张的进气格栅,几乎成了汽车圈里经久不衰的笑料。
有人揶揄那是对某种动物面部的滑稽模仿,有人调侃是设计师在酒精作用下的奇思妙想,更有甚者开玩笑说宝马要转行做餐饮。
总之,围绕这个设计的戏谑从未停歇。
如今,宝马iX3L新世纪电动车款问世,它的前脸设计又一次点燃了讨论的火焰。
这一次,厂家或许是听取了部分声音,将那醒目的“大鼻孔”做了缩小处理。
然而结果呢?
呈现出的效果似乎更加令人迷惑不解。
仔细端详iX3L,它沿用了宝马标志性的双肾格栅轮廓,只是将原先镂空的部分替换成了平整的发光面板。
这在纯电动车型中是常见的处理手法,无可厚非。
车身轮廓也还算舒展流畅,细长的激光头灯也颇具神采。
真正引人注意的是那个被缩小的“鼻孔”,它既缺失了传统燃油车型的霸气外露,也未能展现出其他电动车型拥有的简约利落,反而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车尾的造型则颇有亮点。
丰满圆润的线条,微微上翘的尾翼,无不暗示着其蕴藏的运动基因。
分体式尾灯组也极富辨识度,虽然视觉上是分离的,实际上却采用了半贯穿式的设计,点亮之后的效果相当引人注目。
进入车内,12.3英寸的触控显示屏、全景环绕视域桥、以及具备压力感应的方向盘等配置,都显著提升了车内的科技氛围与驾驭感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导航信息能够直接投射到前方的挡风玻璃上,确确实实可以实现驾驶者“眼不离路”的安全驾驶体验,这个设计必须点赞。
作为一款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充电效率自然是重中之重。
iX3L在满电状态下可以实现530公里的续航,利用快速充电桩充电10分钟,大约可以补充15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样的表现在同级别产品中属于中等水准。
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其搭载的第五代e Drive电动机以及国产化的AI大模型deep seek系统。
电动机与底盘控制系统的深度融合,配合高达18000牛·米的轮毂扭矩,赋予了车辆出色的爬坡能力。
而deep seek系统的加入,则将语音交互的响应速度提升了四成。
归根结底,汽车的外观设计这件事,本就是见仁见智。
有人觉得iX3L的前脸设计足够前卫,也有人觉得它丑陋不堪。
但我们不能只关注外在,更应该深入了解其内在的品质。
宝马能够大胆尝试,积极做出改变,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姿态。
我们不能因为某一次设计上的瑕疵,就全盘否定它所付出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宝马的设计总会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议?
这究竟是由于我们自身审美出现了偏差,还是设计师的理念早已脱离了大众的认知?
也许,在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设计师的个人风格与普罗大众的审美情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又该如何使汽车设计既能引领时代潮流,又能被市场所广泛接受?
放眼其他汽车品牌,比如比亚迪,其整体设计就越来越符合国人的审美偏好。
从最初的“龙颜”设计理念,到如今的“王朝”系列车型,比亚迪的设计团队始终在不懈地探索着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完美融合。
再比如蔚来汽车,它所秉持的简约大气、充满科技感的设计语言,同样也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
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设计,必然是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设计。
它不仅要具备视觉上的美感,更要兼顾实用性,并且充分满足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
那么,对于宝马iX3L而言,它是否还有机会后来居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
外观设计可以不断打磨,技术性能也可以持续升级。
只要宝马能够真正倾听来自用户的反馈,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就一定能够重新赢得市场的认可。
我们期盼着宝马未来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产品,也期盼着汽车设计能够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毕竟,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延伸,它理应带给我们舒适、愉悦、以及自信的感觉。
因此,下一次当你再次看到一款造型“独特”的汽车设计时,不妨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或许,它只是在勇敢地探索着通往未来的道路,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它足够的时间,让它慢慢成长。
要知道,任何创新都必然伴随着争议,而争议,恰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