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超级充电桩餐厅的汉堡卖爆了:销量远高于麦当劳单店水平

点击关注不迷路

特斯拉超级充电桩餐厅的汉堡卖爆了:销量远高于麦当劳单店水平-有驾

特斯拉卖汉堡,比麦当劳还猛?

最近,一条看似“不务正业”的新闻刷屏了:

特斯拉在洛杉矶开的超级充电餐厅,开业不到三个月,卖出了5万个汉堡。

日均销量700多个,远超麦当劳单店一个月1.4万个的平均水平。

乍一听,这像是马斯克又在搞什么营销噱头:

一个造电动车的公司,怎么突然开始卖起汉堡了?

但如果你稍微多看一眼,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套非常清晰的商业逻辑。

它不是为了抢麦当劳的生意,也不是单纯为了赚那点餐费。

特斯拉真正想做的,是把“充电”这件事,从一个被动等待的过程,变成一种主动消费的体验。

说得更直白点:它想让你在充电的时候,心甘情愿地多花点钱,还觉得值。

这事儿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为什么是特斯拉能做成?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充电,不只是插个枪那么简单

过去几年,电动车普及速度很快,但用户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充电体验不好。

找桩难、排队久、充电慢、环境差……很多人买了电动车,结果发现每次出门都像在“打怪升级”。

尤其是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长队,车主们只能干等,既焦虑又无聊。

特斯拉很早就意识到,光靠卖车是不够的。如果用户每次充电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那再好的车也留不住人。

所以它从2012年就开始自建超级充电网络,目标就是让充电变得像加油一样方便。

但即便如此,充电时间再快,也比加油慢得多。

Model 3用V3超充,从10%充到80%也要20多分钟。

这段时间,人总得干点什么吧?

传统做法是:车主刷手机、看视频、上厕所、买瓶水。

但这些行为都是“被动”的,对品牌来说几乎没有价值。

而特斯拉的想法是:

既然用户必须在这里待20到60分钟,为什么不把这段时间变成一个可以消费、可以互动、甚至可以享受的场景?

于是,洛杉矶圣莫尼卡大道上的那家“超级充电餐厅”就诞生了。

不是快餐店,而是“充电+生活”的试验田

这家餐厅7月底开业,外形像个飞碟,充满未来感。

里面有80个V4超级充电桩,两块45英尺的大屏幕,还能放电影。

车主坐在车里,通过中控屏就能点餐,汉堡做好后由人形机器人Optimus送过来:

没错,就是那个还在测试阶段的特斯拉机器人,已经上岗当服务员了。

“特斯拉汉堡”定价13.5美元,比普通快餐贵不少。

但很多人愿意买单,一是因为食材确实讲究,二是因为整个体验新鲜有趣。

开业初期,甚至有人提前13小时排队,就为了尝一口“马斯克同款汉堡”。

更夸张的是,单日6小时内,这家店的餐饮加充电收入达到4.7万美元,比旁边麦当劳一整天的流水还高出30%。

这些数字背后,透露出一个关键信号:用户愿意为“场景”付费。

麦当劳的成功,靠的是标准化、高效率和极低的客单价。

它的门店开在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靠的是随机客流。

而特斯拉餐厅的客流是“锁定”的——所有来充电的车主,天然就是它的潜在顾客。他们不是路过,而是必须停留。

这种“封闭流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街边随便一家快餐店。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掌握着完整的用户数据。

它知道你什么时候来、充多久、喜欢吃什么口味、是否带小孩……

这些信息让它能精准推送菜单、优化服务,甚至预测未来需求。

这是传统餐饮企业很难做到的。

所以,别被“卖汉堡”这个表象迷惑了。

特斯拉真正卖的,是一种“无缝衔接的生活方式”。

充电站,正在变成城市新节点

其实,特斯拉并不是第一个想到“充电+服务”这个点子的。

国内很多充电运营商也尝试过在充电站旁边开便利店、咖啡店,甚至洗车服务。

但效果普遍一般,原因很简单:

缺乏流量基础和品牌号召力。

而特斯拉不一样。

它的车主群体高度忠诚,品牌信任度高,而且充电网络本身就是核心资产。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全球超级充电桩总数已突破7万个,本季度新增4000个,同比增长18%。

更关键的是,它已经开始向其他品牌的电动车开放充电网络。

这意味着,未来不只是特斯拉车主,几乎所有电动车用户都可能成为它的潜在客户。

当充电站变成高频、刚需、长时间停留的场所,它就不再只是一个能源补给点,而是一个城市生活的新节点。

你可以在这里吃饭、休息、看电影、买点小商品,甚至参加社区活动。

这种模式一旦跑通,复制起来就很快。

据内部消息,特斯拉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把这种“充电+生活”的模式推广到全球主要城市。

每个超级充电站都将配备智能餐厅、便利店和休闲区,形成一个小型商业综合体。

这不是为了和餐饮巨头抢市场,而是为了提升整个生态的粘性和盈利能力。

毕竟,卖车是一锤子买卖,但服务可以持续赚钱。

环保账之外,还有一本经济账

很多人只看到特斯拉在环保上的贡献——2025年第三季度,它的充电网络节省了8.42亿升汽油,相当于减少20亿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这当然值得称赞。

但别忘了,商业公司终究要赚钱。

特斯拉之所以愿意投入巨资建充电网络,不仅因为环保,更因为这是一门好生意。

数据显示,本季度特斯拉充电次数达5400万次,同比增长31%;

输送电能1.8太瓦时,增长29%。

随着电动车保有量上升,充电需求只会越来越旺。

而通过叠加餐饮、零售、娱乐等服务,单个充电站的收入模型就从“电费差价”变成了“综合消费”。

利润率自然水涨船高。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还能反哺汽车销售。

当用户发现“开特斯拉不仅能省钱,还能享受更好的服务”,购车意愿就会增强。

这是一种正向循环:

车卖得越多,充电网络越有价值;

充电体验越好,车就越有吸引力。

说到底,特斯拉卖的从来不是一辆车,而是一整套出行解决方案。

普通人能从中看到什么?

也许你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又不是特斯拉车主。

但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家公司或一个品牌。

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商业趋势:

把“等待时间”变成“消费时间”,把“功能场景”升级为“生活场景”。

想想看,除了充电,我们生活中还有多少类似的“被动等待”?

医院挂号、机场安检、地铁换乘、快递取件……

这些地方如果也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体验,是不是会让生活更轻松一点?

特斯拉的做法,其实是在重新定义“基础设施”的价值。

以前我们认为,充电桩、加油站、公交站,只是工具性的存在。

但现在,它们完全可以成为城市服务的触点,成为连接人与消费的桥梁。

当然,这条路并不容易走。

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精细的运营能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但至少,特斯拉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用数据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愿意停留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特斯拉卖汉堡,真的只是为了好玩吗?

显然不是。它是在测试一种可能性——

当技术、场景和用户需求精准匹配时,一个看似普通的充电站,也能变成一个高效率的消费入口。

这背后没有玄学,也没有奇迹,只有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细节的打磨。

人们讨厌等待,但不讨厌在舒适的环境里吃一个好吃的汉堡,顺便把电充满。

未来,我们或许会在更多地方看到类似的模式。不一定叫“特斯拉餐厅”,但一定会延续这种思路:把不得不花的时间,变成值得花的时间。

而对普通人来说,最好的消息或许是:以后充电,不再是一件无聊的事了。

你可以一边吃汉堡,一边看场电影,顺便想想晚上吃什么,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温度。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