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抖音,看到一条视频,说北京现代已经倒闭了,但今年中秋却给每位员工发了1000元现金和350元代金券福利。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毕竟北京现代现在的口碑和销量放在国内确实挺尴尬的。销量降到了月均不到1万辆,这放国内任何品牌都算烂的了,更别说韩系这个标签下的曾经神车了。
但仔细想,这福利还真不算差。你别说,1000块现金加代金券,虽然看上去不算业绩特别好车企的豪礼,但比起那些只发两个月饼的厂商,好了太多。这种东西说到底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尊重,不是?我之前跟一家二线厂的销售聊过,他们大年三十晚上能收到个韭菜盒子和红包都不容易,北京现代这待遇在当下车企里还算有诚意的了。
聊车,不聊数字,真说不下去。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北京现代旗下途胜,最近又改了车型和定价,12万到20万的区间,上了混动系统。这车确实有点回春迹象,技术层面比起早些年的车型升级不少。以混动技术来说,就算不是豪华车,起死回生的可能性还是挺大。朋友开途胜,抱怨少,维修也方便;相比同价位的合资SUV,实操体验要好不少。
这个思路有点跳跃,我先收回前面说销量烂的话。现代全球销量排第四,牵扯全球市场占有率并非完全和中国市场同步。国内韩系品牌确实有点夹缝,政治和文化因素影响不可忽视。但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尤其是整车制造的品控,这方面人说北京现代不差,至少超过不少国产品牌。北京现代朗动车主群体里,口碑坚挺。一个熟人说,他开朗动十三年,维修费低得离谱,几乎没大修过。这样的口碑我觉得挺值得信赖。
说到维修和保养,我又想到另外一位修理工朋友的话。他告诉我,2014年款的北京现代i35车,除了换轮胎和电瓶,其他配件问题基本没出现过。虽说这是小范围体验,但符合我这边对韩系车性价比高的印象。相比之下,朋友有台同年款帕萨特,开了几年就修得心烦意乱,卖车时候那个心情你懂的,完全不舒服。
我拿这个细节对比下北汽旗下品牌,他们的员工福利和待遇普遍不错,但未必都能做到像北京现代那样,中秋节发现金+代金券。北汽这边大家都说待遇差不多,至少表面上是均衡。可你看这次北京现代的举动,还是让人觉得它对员工是真的用心。供应链方面的博弈我觉得和这个也有点关系——能坚持发福利,代表资金链和管理层还算尽力维护员工关系,这点很多已经陷入困境的二线车企真心做不到。
前面说技术不差,其实我没细想过,这背后跟供应链稳定度关系远比想象重要得多。把研发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吧,好比你想做一张饼,面粉和馅料得确保供应充足且质量都合格,不然即使你厨艺不错,也没法保证每一张饼都好吃。北京现代就像那种面粉厂供应还算稳定但馅料有时缺货的厨师,但饼还能烙出花样来,且保持一定水准。这也是它与那些随时补料断档的国产车企最直接的区别。
说到价格与性能对比,同级别车型里,价格相差几千到几万的情况下,北京现代途胜混动版的油耗和维护成本的确比传统燃油车实惠。胡乱算了下,百公里油耗能下到5.5升,保养成本和同价合资SUV比少个30%-40%左右,这差距日积月累下来,算下来三年算上保险油费,能省掉1万块左右(体感不完全准确,样本少)。这些都得加分。
不过这也让我怀疑,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没能彻底爆发,是不是因为消费者认知和偏好问题?我觉得不仅是质量,也和文化认同感脱不了干系。国产新势力抢风头,日系依然老气横秋,韩系却不温不火。去年我一个朋友抱怨:买车全家狠狠纠结了半个月,最后还是买了哈弗。理由是身边人普遍认可国产品牌,售后都方便。像北京现代这样的品牌,在宣传和消费者心智上太吃亏了。
这话没错吧?供你们想想,如果你们身边买车,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考虑?
我突然跳个题,突然想起一次去4S店修车,同事跟销售聊了几句,销售直言北京现代这车款和SUV都挺不错,尤其售后服务很贴心。可就是市场营销不到位,口碑传播弱。你说这是不是典型的好货卖不出去的尴尬?我真没想到好车跟销售硬广一定成反比。
翻看一下最近的相册,我看到车里那个老旧车载导航破破烂烂的模样。不知道北京现代会不会跟上智能化升级的步伐,让车辆更智能、更好用?毕竟现在年轻人买车,智能配置比质量更先入眼。这里能否成为北京现代技术反击的下一个战场?(先不讨论这事儿)
先聊这么多,留个问题给你们——你们觉得,品牌的忠诚度到底是靠硬核产品撑起,还是靠情怀和品牌文化?这是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最大难题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