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停车场见到一辆亮晶晶的SU7,玻璃反光特别厉害。一抬头,正好听到一个销售问你觉得这车自动驾驶体验咋样?客户摇摇头,还得手动操作太多,跟预想的差远了。我心里五味杂陈,L2级辅助驾驶,从技术到体验,短板真不少。
走在这行业门槛上,感觉技术的天花板有点堵。比如这次小米召回的案例,说实话挺有代表性——送检车里,116887辆,占产量的三成多,原因非常直白:极端场景识别出问题。这极端场景,光用想象其实就够头疼的。按照我估算:高速异常工况(施工线、应急车道)占约40%(估算/体感),天气变差(雾、沙尘)约30%,突发交通(急刹、动物闯入)占20%,剩下的可能是一些你猜不到的情况,比如突发设备故障或者错误的标线。
你别说,我还真翻了下车的技术手册——很多极端场景对L2系统来说,就是超级无敌不在行的场景。感知范围有限,算法逻辑偏简单,导致一旦遇到超出训练数据的edge case,就像看不见的盲区一样。给你讲一个细节:刚才和修理工聊天,他说:大部分故障其实就是感知器数据错乱,算法没办法对付多变的原因。 这让我有点疑问——是不是传感器融合本身就是个大难题?传感器都有坑。尤其在恶劣天气下,一堆雷达和摄像头变得有点盲,还是得靠算法补救。
说到这个,我还在想,似乎有人会说OTA更新能解决一切。但我更加怀疑:会不会,过度依赖软件修修补补,反而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加不可靠?你知道,现在一台车的成本,大概30-50块钱的店面调试算算,处理个软件缺陷还得额外投入数百小时人的劳动。那如果频繁搞OTA更新,用户是不是也会嫌麻烦?有时候我都觉得:这是不是把修车的思想带进了汽车行业——修一修就行了。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一张照片里司机的手微微抖着,他尝试启动辅助,通过屏幕发出提醒:请留意路况,系统即将变动。这让我好奇:难道系统和用户的沟通还不够直白?我觉得,L2辅助吸引人的是我不用太紧张,但实际上,这段我放松的时间里,心里的那根弦其实挺紧的。(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你总得信任一个半自动的东西,不就像有时候闯红灯不看灯一样,心里总在打鼓。
还有一个问题:辅助驾驶的安全边界到底在哪?我们一再强调安全第一,但实际操作上,车企和法规之间好像还在拉锯。感觉这系统很多时候是看起来挺靠谱,但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到底归谁?是车企?还是驾驶员?或者技术本身的缺陷?我猜可能有点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这个界限还真不好划清。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业难题,除了技术修炼外,是不是还得从用户教育入手?毕竟,辅助驾驶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我可以放松的错觉,但实际上,又容易让驾驶员放空了注意力。那什么叫正确使用呢?是不是需要更智能的交互提示?比如最底层,车子能不能在关键时刻主动提醒别偷懒,注意坎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一直在想,未来汽车的安全是不是越来越软件定义了?如果技术一直在追求把场景拆开来识别,但现实的路况变化实在太快,软件怎么能跟得上?也许我是不是想得太绝对,毕竟技术总会有盲区。可能我对软件升级抱有一种过度乐观的期待——可不可以把软件修补变成更安全的保障,而不是掩盖了硬件漏洞的汉堡包?
回头看,这次小米的召回策略——OTA远程更新,虽然能一秒完成修补动作,但也可能暗示:当我们依赖软件优化解决硬件隐患时,难免忽略了硬件本身是不是够用。像我同事说:硬件就是硬件,软件是锦上添花。我觉得这个比喻挺贴切。再加上一点猜测:或许未来某一天,硬件的出厂门槛会提高,软件维护会变得更复杂,毕竟硬件问题不可再赖掉。
你觉得,市场的风向真会向安全优先转吗?还是还是会像过去一样,追着新鲜酷炫的技术走?其实我挺好奇,谁会第一个搞定这些极端场景的检测和应对技巧?或者,是不是一些细节小动作——比如在车内加个情绪监测传感器,让系统主动提醒别开得太快,才能让事情更稳妥点。
抛个问题给你:未来AI辅助驾驶的智能程度到底能不能真达到让我们完全放松的状态?还是就像那段放开驾驶时,心里那根弦,始终悬着。真希望能多点小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坐在车里,耳边偶尔传来一句:注意,前方道路弯道多变。那种安全感,真挺奇妙的。
(这段还没想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