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DM混动技术又一次登上了清华大学汽车教材封面,这事儿最近在各大汽车圈、科技圈都炸了。你说一项汽车技术能被吹得这么起劲,甚至还两次被写进顶尖高校的教材,这到底说明了啥?以前我们说看工业强不强,看有没有自己的“国之重器”,中国汽车以前一碰到发动机变速箱这些“老大难”问题就得低头。现在好了,中国自己的混动技术成了世界的范本,还能写进清华教材,这可比刷朋友圈自夸靠谱多了。
那大家知道,清华的教材是随便登的吗?肯定不是。教材,尤其还是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的教材,收录进来的肯定得是站在技术最前沿的“硬家伙”。以前的教科书,封面常常是丰田的混动,或者欧美的发动机,现在成了比亚迪DM。你不觉得这很有意思吗?咱们以前出口出去的大多是经济实惠的“老头乐”,哪想过咱们的复杂技术能做全球第一,被当教科书讲给未来的汽车工程师听?
仔细想想,这到底靠的是什么?就光靠比亚迪砸钱砸出来的?还是“紧跟潮流”、学点国外皮毛就能有这待遇?肯定没那么简单。不如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比亚迪这几年到底做对了什么?
咱们聊混动技术这些年,基本思路无非两条:要么像过去丰田那样,以发动机为主,电机做个补充;要么像特斯拉,干脆一口气全电动。但偏偏比亚迪绕了个弯,搞了个“电为主、油为辅”的新混动。更狠的是,这个思路还真走通了。2021年第四代DM技术一出来,不光成本降下来了,省油省到了国外大品牌都觉得丢脸的地步。今年更牛,第五代DM直接把百公里油耗干到了2.9L,这都成了新一代全球节油标杆。以前说起中国车,国外人不是笑咱们傻大黑粗就是没技术,这下好了,油价再怎么疯涨,开中国混动车的心里都稳的。
那有人要问了,节油这事儿难道就靠发动机自身升级?当然不是。比亚迪敢叫第五代DM,主要还用了AI大模型技术玩能耗管理。这就是说,这车能“像人一样”学会判断啥时候电驱划算,啥时候油机更省,实现最优能耗分配。不再是机械死板,开起来甚至比老司机还会省钱。你想想,这种靠算法、靠电控的玩意,以前都是硅谷IT公司的强项,现在成了中国车厂的看家本领,这说明了啥?就是中国汽车正从机械时代“跨界”到智能时代了,谁先掌握智能算法,谁就是下一个汽车霸主。
而且这事儿,比登国际排行榜还让人自豪。你说某某车拿了节油冠军,很多人会说是营销、是测试刷出来的。但清华大学的教材封面不可能乱来。毕竟,教科书可是给全国未来汽车人才传授知识的,也直接影响着一代工程师的技术方向。你登上封面,等于是给行业定了调,告诉所有学汽车的年轻人——“以后你们要学的,正是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技术。”这比嘴上说十句“自主创新”都有说服力。你再看这些年中国车的变化,不光是比亚迪,长城、吉利乃至理想,小鹏这些新势力,哪个不是靠技术升级、靠创新实打实奔着世界最前沿去的?问题是,以前我们拼命模仿别人,别人爱理不理;现在人家追着来看我们,是不是风水轮流转了?
再退一步说,这背后还有个值得思考的东西——什么才是产业升级的底气?过去二十年,国人买车就认合资品牌,有点钱就上BBA(奔驰宝马奥迪),理由很简单,“中国自己造的发动机、变速箱还不靠谱啊”。这句话前些年甚至是共识。但时代真的变了。这几年新能源一爆发,中国企业一下子冲到技术第一阵营,从造车新势力红旗少壮,到造车老将比亚迪、奇瑞,真正拉开差距的,是技术,是自主研发,是对新东西的不断投入和探索。比亚迪的DM技术,光一个混动方案就烧掉数百亿研发费,这绝不是四处买技术买授权能解决的。
我们换个角度看,为什么比亚迪DM技术两次进教材,意义这么大?咱们把这个事情放到全球汽车产业的大背景里看。欧美日本混动车居于主流十几年,丰田的混动全球卖得风生水起,但他们的核心专利、核心算法一直紧紧捏在自己手里。中国车企开始只有市场没有话语权,甚至曾被言语间嘲讽成“代工厂”。但今天比亚迪混动方案能反向走向世界,甚至倒逼丰田升级混动架构,并且能写进国际学术期刊,这本身就说明,世界技术的引领棒子已经交到了中国人手里。
这里我还想聊一个细节。比亚迪的技术突破,看起来是某一台发动机、某一套架构,其实背后是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与积淀。电池、芯片、电控算法、整车调校,每一个环节要想领先都要啃硬骨头、敢冒风险。这些年中国造车业被人称为“内卷之王”,其实表面上卷的是价格、营销,真正卷的是研发,卷的是谁能拿得出全球罕有的技术突破。你得承认,这种“卷”才是中国经济最应该有的活力。
教材封面不是给你打广告的地方,它是行业学科权威的象征。你今天进教材,影响的是现在;你作为教学案例,影响的可是一代又一代的汽车工程师。等这些年轻人毕业,立志投入中国汽车产业,他们对于创新、对于自信的认识,都会因DM技术这页书影响终身。这就是“技术成为思想”的力量。
综合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吧:比亚迪DM技术不断被认可,不是运气,也不仅仅是管理、战略。在今天全球化的大工业领域,只有“死磕技术、厚积薄发”,才能抓到时代机会。新一代中国车企,不只是A股里的工业巨兽,更是创意、研发、精神内核的创新试验场。当中国汽车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从封面到主流,再从主流到全球标准制定者,这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和创新体系的胜利。
所以,我想说,这一次比亚迪DM技术再登清华教材封面,表面上看是技术发展的一小步,本质上却是中国产业升级、教育创新、科技自信汇聚出来的历史性跨越。下次当你开着中国自主品牌的混动车驰骋在路上,不妨扪心自问一句:“中国车,为什么能?”你会发现,答案早就在每一个被写进教科书的技术细节里,在每一次不被看好的试错和坚持里。
因此,与其说DM技术是比亚迪一个企业的荣誉,不如说它属于中国造车人、属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创新者,更属于那个敢想敢干、敢打破旧思维的时代精神。历史不会记住谁刷了多少流量榜单,但一定会记住,谁让全世界的课本改写了内容。这一刻,很自豪,比亚迪和中国车企做到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