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买零食、千元一盒的名片、30万美元空运展车……这不是某部荒诞电影的情节,而是一家车企的真实操作。
拜腾汽车,曾经手握84亿融资,坐拥宝马、苹果、特斯拉的明星团队,和蔚来、小鹏并称“造车四小龙”。
但短短几年,它烧光所有钱,一辆车没造出来,反而成了行业笑话。 更离谱的是,它连破产都破得轰轰烈烈——员工爆料北美团队一年吃掉700万美元零食,创始人却忙着内斗跑路。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家车企到底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的。
一、出道即巅峰:明星团队+疯狂撒钱,拜腾开局就是“天选之子”
2016年,新能源风口正盛。 拜腾汽车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CEO毕福康是宝马i8之父,总裁戴雷是前宝马、英菲尼迪高管,连设计总监都是苹果和特斯拉挖来的。 这阵容放到现在,都能让李斌、何小鹏直呼“太卷了”。
资本更是追着拜腾撒钱。 一汽集团、宁德时代、富士康排着队送钱,6轮融资狂揽84亿。 别人家造车还在求“准生证”,拜腾直接花1块钱买下一汽华利的造车资质。 就连特斯拉上海工厂还没动工时,拜腾已经在南京圈了1200亩地,号称要建30万产能的超级工厂。
2018年CES展上,拜腾用一块48英寸“带鱼屏”惊呆全场。 方向盘嵌触控屏、座椅能旋转、人脸识别开车门……这辆叫M-Byte的概念车,让网友疯狂刷屏:“特斯拉危险了! ”
二、烧钱比造车快:5000万零食费、29个副总裁,钱都去哪儿了?
但谁也没想到,拜腾的高光时刻到此为止。 2020年,本该量产交付的M-Byte毫无踪影,反而传出一连串骚操作:
北美300人团队一年吃掉700万美元(约5000万人民币)零食,平均每人每天光零食就要花64元;南京总部员工的名片要用日本进口材料,一盒成本上千,而淘宝同款只要300块;去美国参展,明明海运展车只要11万,非要花30万美元空运,理由是“赶时间”。
更夸张的是管理架构。 当时拜腾员工总数不到1000人,副总裁却有29个,连理想汽车副总裁数量(2个)的零头都不到。 这些高管拿着世界500强的工资,却连PPT上的车都造不出来。
三、内斗、甩锅、跑路:外国高管拿钱不干活,中国团队背黑锅
烧钱不可怕,可怕的是钱烧完了事还没办成。 拜腾的跨国团队成了最大败笔:中国团队想改个车灯设计,得先发邮件给德国设计中心,等北美技术中心拍板,一来二去半个月过去了。
内部员工爆料更狠:“北美团队严格执行五天工作制,到点就下班,疫情期间连人都找不到。 ”前CEO毕福康常年住在北美,总裁戴雷大部分时间待在香港。 最离谱的是,两位创始人自己先打起来了——毕福康想把拜腾变成美国公司,戴雷想保住中国主导权。 结果2019年毕福康跳槽到贾跃亭的FF,戴雷2020年跑去恒大汽车,留下个烂摊子让一汽收拾。
四、救命钱变催命符:富士康撤资、一汽接盘,工厂沦为废墟
眼看要凉,拜腾在2021年抱上富士康大腿。 郭台铭承诺砸钱造车,南京工厂都重新通上电了。 但关键时刻,大股东一汽突然杀出来要求加码控制权,富士康当场掀桌子走人。
如今走进拜腾南京工厂,只能看到生锈的机械臂和积灰的生产线。 84亿烧完,工厂设备还没调试就停了工。 更惨的是经销商——有人交了50万定金等提车,最后只收到一纸破产通知。
五、行业群嘲:研发只花15%,钱都用来装X了
事后复盘发现,拜腾84亿融资里,研发投入不到15%。 对比蔚来(研发占比超30%)、小鹏(年研发投入超40亿),拜腾的钱全花在“装X”上:
德国设计中心租最贵的办公楼,硅谷分部招最贵的技术大牛,北京国贸的品牌店连店员制服都要量身定制。 就连破产前最后一个月,公司还给北美团队发了全额工资,中国员工却被欠薪半年。
一位投资人痛心疾首:“我们以为投了个特斯拉挑战者,结果是个零食采购商。 ”现在打开二手平台,还能搜到拜腾员工贱卖的千元名片盒,成了这场闹剧最讽刺的纪念品。
(数据来源:澎湃新闻、凤凰财经、拜腾内部员工采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