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氧气面罩掉落,旅客空中返航,官方回应故障原因

突然想问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正在天上飘着,突然“哗”一下,头顶的氧气面罩集体掉下来是什么体验?你是会赶紧抓起面罩呼吸三下,还是四下?要不干脆发个朋友圈,“紧急空中体验”?别说,这还真不是段子,是最近咱们国航CA965航班上真实发生的事。

事情咋回事?网上有小伙伴爆料,说是北京飞法兰克福的飞机,阳光正好、坐标几万米高空,还没等隔壁大叔的葡萄酒喝完,这氧气面罩就自来水龙头一样啪啪啪全落下来了。气氛一下子紧张到极点,画风一转,平时冷静的空姐也忍不住眉毛拧了麻花,旅客的心脏可不敢乱跳。此时此刻,没有人还关心娱乐八卦,也没人刷短视频了,连隔几个小时要催一下的孩子都很安静,因为生怕下一秒就得体验空中版“自救101”。

氧气面罩“突然到访”,乍一看像志愿者发小礼物,其实全机舱的人都明白,这东西一露面就没什么好事。毕竟在航班安全排序里,氧气面罩掉下来排名能进前五——要知道,除了飞机失事、发动机起火,这种“氧气面罩意外弹出”可是所有航空人不愿意看到的黑天鹅。不少网友说了,看到这个画面,心都提嗓子眼,说是恐慌不为过。连“不怕死但怕突然死”的网络梗都用得上,当时机舱里这种氛围,就是大型现世版“自我救赎”直播间。用“度日如年”来形容,真真不过分。

但是,让人更心虚的并不是面罩本身,而是“为啥会爆发这事”。难道飞机快压舱到极点了,还是飞行员手滑按错按钮?莫非这是某种传说中的紧急演习?总得有个交代吧。紧接着,官方发布出来了:国航回应得很直接,说这趟航班客舱氧气面罩系统出现了点“小故障”,剩下的机舱增压啊,各大系统啊都挺正常。为安全计,直接决定返航了。反正,安全最重要,不能拿大家生命当儿戏。飞机硬是把大家平平安安原路送了回来,北京首都机场——大家也算见证了一回空中的“U-turn”。至于后续航班,国航火速安排“替补选手”继续执行任务,后面的事情妥妥的。

看到这里,有人松了一口气,至少人都没事;有人一脸迷惑,这玩意咋说故障就故障,是不是国航的飞机需要“体检”了?更有心细的网友追问:面罩意外自动掉下不是几率极低的“bug”吗?要么就是增压失效、要么就是高空缺氧,这都不是闹着玩的。那现在官方又说增压系统一切OK,到底哪儿出了岔子?面罩系统单独罢工,能不能说明点什么?说白了,咱就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天是面罩系统,明儿会不会是别的环节“搞事情”?这些问题虽有些杞人忧天的意思,换位想想,咱们普通旅客买的是“安心”和“放心”,不是被拿去“临床试验”。

稍微懂点航旅常识的都知道,飞机安全本身就是件极其严肃的事。不夸张地说,全世界航空史上,大部分事故都跟“系统故障”三字脱不了关系。玩笑归玩笑,作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场之一,中国这些年对飞安重视程度是肉眼可见的“s级别”。但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丁点“瑕疵”,都会像被放大镜照射的蚂蚁,通过社交网络裂变成大型舆论事件。这两年,旅客安全意识也早不是以前那个“全凭手速抢票”的水平,稍有点风吹草动,微信里两分钟就能转成长辈群里的“人生警戒录”。说起来,飞机出点小毛病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背后有没有更深一层”。于是,仁者见仁,各种讨论瞬间“满天飞”。

有人觉得,这事要是发生在欧美,人家可能直接给一套详细技术报告——哪路线路老化、哪个模块误触发、流程是咋启动的,哪怕修好了也要给你拆解流程图解答一遍。到咱这边,官方发布相对“简单粗暴”,只说系统故障,其他系统没问题,请大家放心。信息量嘛,仁者见仁。或者说,有些人希望看到100分的透明度,有些人觉得只要安全落地就得了,没必要自己吓自己。还别说,随着信息越来越快,各种反馈也“卷”了起来。

其实反观咱们坐飞机的心理,也是挺微妙的一出剧。航班延误会烦,飞机晃两晃会紧张,突然氧气面罩下落,那就是集体心跳大合唱。可惜,这玩意还真不是你着急能解决的。只能说,飞机上的安全感,百分之八十靠运气,剩下二十靠飞机维修师傅和飞行员对流程的执着。如果说,地铁上断个电还能爬出来,飞机上出个错,心理落差那叫一个大。信任航空公司就像信任你家楼下早餐店,平常不过的一碗豆浆油条,真出漏洞,你一口也不敢喝下去。安全面前,每个人都变成质量检察官。

国航氧气面罩掉落,旅客空中返航,官方回应故障原因-有驾

再说远点,有人提议:是不是该考虑“面罩自检系统”也需强制体检?或者,从这次能不能引申出整套航班安全体系再升级一档?其实,“安全无小事”说了一万遍,可每次出点突发,还是觉得事情太大。五年前国航也有过类似事件,虽然最后都平安,但大家记性长着呢,谁也不愿碰上二回三回。网友吐槽“不能仅仅感谢大家理解与支持”,更想看到“防患于未然的行动力”。毕竟,没人希望自己变成新闻里的主角,更不想被动体验这种刺激。

搁企业公关危机处理方面,国航的动作算得上及时有效。飞机一安全落地,后续安排没出岔子,舆情监控、舆论引导基本在线。不过吧,那种“事后感谢”、“公司已安排”、“请谅解支持”的话术,在频繁出现在大家手机里的时候,也渐渐成了一种无形的焦虑剂。对于旅客,“安全返航”绝对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下一步:系统检测结果要不要公开?会不会有长期跟进?有没有谁出来说 clearly,是机械问题还是维护疏漏?这些问题,可能才是大家最关心的吧。

说回生活,网络上的“段子手”倒也没闲着,有人调侃,“氧气面罩掉下来属于飞机主动给旅客上一课,教教大家紧急逃生”。笑归笑,侥幸心理这玩意真不能有,别等真遇上了才慌慌张张。顺带一说,这次返航,时间控制还挺好,没耽误太多行程,乘客们要不是现场拍视频发微博,事后可能就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想了想,事故处理得再快,留给大家的阴影说忘就能忘么?恐怕也困难。

说到底,飞机安全是个系统工程,不能靠鸵鸟策略,也不能全押赌运气。每一次“面罩惊魂”,都是一次警醒,一次全行业“敲警钟”。作为消费者,咱有权知道真相,有权看到改进,不能靠“理解与支持”过日子。企业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别等出事才补漏洞,预防大于亡羊补牢永远不过时。

唠叨了半天,最后也该收尾了。国航这事,归根结底幸运的是没出人命,但运气不会站在每一次的门槛儿上。今天解决了氧气面罩,明天还会不会有电路板、导航系统“罢工”?期待每一条航线都有始有终,背后少点惊心动魄,多点理所应当的波澜不惊。大家买机票,图个安稳,别被无端卷进意外里的主角角色,这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国航氧气面罩掉落,旅客空中返航,官方回应故障原因-有驾

说到这,你要是也经历过类似的“空中惊魂”,会第一时间相信航空公司,还是选择把事情爆到网上?换句话说,对“安全返航”你怎么看?要不留言来聊聊呗?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