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小鹏汽车不装了,摊牌了,说要去奥地利找麦格纳代工,正式开启欧洲本地化生产。紧接着,比亚迪、吉利、奇瑞这帮卷王也纷纷在欧洲插旗,不是建厂就是搞合作。一时间,中国车企出海欧洲,从一个PPT上的美好愿望,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大游行。
这事儿吧,讲真,听起来特别热血,特别像爽文男主开新地图。在国内把合资杀得丢盔弃甲,现在要去欧洲老家教他们做人。但你仔细琢磨一下,这哪里是开疆拓土,这分明就是卷不动了,被迫离家出走。
国内现在是什么情况?是黑暗森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价格战打得底裤都不要了,技术发布会开得像修仙渡劫现场。前脚小米刚把蛋糕端走,后脚乐道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这种竞争,已经不是商业了,这是一种献祭,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袭击。最好的商业竞争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一起喝西北风。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你再看“出海欧洲”,是不是就有了另一层悲壮的色彩?这不是战略扩张,这是战略转移。不是去吃肉的,是去找口饭吃的。因为家里那口锅,已经快被自己人砸烂了。要么在内卷中成盒,要么润出去成仙,就这两条路。
有专家就说了,中国车企去欧洲,成功的关键是“构建全面且持续的本地化合规体系”。
你看这话说得,多么的四平八稳,多么的政治正确,多么的……没有灵魂。
什么叫“合规体系”?讲白了,就是去别人家地盘上,先学会怎么磕头。你以为欧洲人欢迎你,是因为你的车智能、续航长?拉倒吧。他们欢迎的是你的欧元,是你能给当地带来的就业和税收。所谓的合规,就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投名状”,从供应链到用人,从品质到研发,你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得符合人家的规矩。
这就像一个修仙者,你就算天赋异禀,身怀绝技,想加入一个新门派,也得先从外门弟子做起,每天挑水、砍柴、背诵门规。你敢说你们家那套功法牛逼,不学我们这里的入门心法?好,轻则逐出师门,重则当场废你修为。
所以啊,这个“合规”的本质,不是商业问题,是态度问题。过去我们怎么干的?车在国内造好,压缩毛巾一样往欧洲一扔,然后靠国内的售后体系远程遥控。这种玩法,在过去那个大家都在摸索的年代,还能混一混。现在?现在欧洲人自己都快被特斯拉和本土品牌卷傻了,你还想用这种“跨服聊天”的方式做生意?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我作为一个也开过几年所谓“智能汽车”的中年人,对这事儿感触特别深。我们总喜欢聊什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觉得这是降维打击。但在欧洲,这套逻辑可能根本跑不通。
讲真,我上次去欧洲,租个车还手动挡,那坡起给我整的,差点就地入-土了。他们对驾驶的理解跟我们压根不是一个次元。在他们那嘎达,开车是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权利。你跟一个德国大叔说,我的车能帮你自动开,他可能会觉得你侮辱了他的技术。你跟一个意大利小哥说,我的车机能刷短视频,他可能会问你这玩意儿能不能帮他泡妞。
自动驾驶真正的试炼场,根本不在德国不限速高速,而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你能在老头乐、外卖小哥和逆行电瓶车组成的混沌战场里活下来,你才能叫真正的自动驾驶。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复杂的路况,欧洲那帮工程师拿头去给你做算法优化?他们连场景都想象不出来。
所以,我们的车企把国内那套“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和“期货式”的智能驾驶一股脑搬过去,大概率会水土不服。人家根本不吃你这套。你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最后发现人家就想要个结实耐用的车,一个能听懂本地口音导航的收音机。妈的,烦不烦啊!
更何况,欧洲市场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拼盘。西欧、北欧、南欧、东欧,那压根就不是一个物种。北欧那帮人环保观念拉满,买电车跟信教一样虔诚。南欧人就喜欢小车,经济实用,最好还能有点设计感。你拿一套产品去打全欧洲?那不叫自信,那叫发癫。
所以专家又说了,要“精准定位当地消费者需求”,“慢慢来,不用急于求成”。
这话听着就像我妈劝我早点睡觉一样,道理都对,但毫无用处。
“慢慢来”?国内的兄弟们都快打上月球了,你跟我说慢慢来?等你把合规的“金钟罩铁布衫”练好,把当地市场需求摸透,黄花菜都凉了。国内可能已经有车企把价格干到5万块,还送终身免费充电了。到时候你怎么办?你是跟还是不跟?你欧洲的成本结构,跟得起吗?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矛盾。一方面,你必须慢下来,去学习、去适应、去装孙子。另一方面,你背后的整个母国市场,正在以一种不讲道理的速度疯狂加速,逼着你必须快起来。这种拉扯感,会让所有出海的车企心态爆炸。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出海比作去新服务器开荒,这个比喻虽然烂,但好像又特别贴切。你在老服务器是满级大佬,一身神装,但到了新服务器,对不起,你得从1级开始,做新手村任务,学新技能,拜新码头。而你原来的那些神装,大部分都成了“绑定装备”,带不过去。
当然,去欧洲也不是完全没活路。去欧洲建厂,本质上是在下一盘大棋。你把供应链、研发、就业都放在了当地,你就从一个“外来者”,变成了一个“本地企业”。你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商品,而是一个和当地经济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你看特斯拉在德国建厂,马斯克老师不也得天天跟工会扯皮吗?奔驰的品牌为什么值钱?不光是那个标,更是因为它背后养活了德国几十万的产业工人。这就是品牌玄学之下的现实主义。会买奔驰的人,就是喜欢奔驰本身,但让奔驰能活下去的,是那些不喜欢奔驰但需要奔驰发工资的人。
所以,中国车企现在去欧洲搞的这一套,表面上是卖车,实际上是“上户口”。这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但这也是唯一的路。
但说到底,这些都是场面话。真正的规则只有一条:当你能给当地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和税收时,你就是规则。在此之前,你就是个弟弟。
所以,别再吹什么“血洗欧洲”了,也别再意淫什么“技术碾压”了。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的。先活下来,再谈其他。
能活下来,就是能活下来。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