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裁员2万,面临电动化转型的重大挑战

日产这回是真下狠手了,直接官宣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掉两万个岗位。

这可不是挠痒痒,要知道,这相当于砍掉了他们员工总数的近乎六分之一啊!

外加还得“忍痛割爱”,关闭七家“老伙计”工厂,这架势,活脱脱是汽车界的巨擘也开始风声鹤唳了。

日产汽车裁员2万,面临电动化转型的重大挑战-有驾

现在,一个扎心的问题就杵在那儿:日产这是闹哪出?

乍一看,是那份惨淡的财报在“作妖”。

2024财年,净亏损额竟然高达6708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足足有320亿!

这数字,简直让人后脊梁骨发凉。

业绩断崖式下跌,裁员“断臂求生”,听起来倒也顺理成章。

但事实真的如此单薄吗?

别忘了,日产当年也是响当当的角儿,也曾是汽车界的一颗耀眼明星。

如今沦落至此,背后定然埋藏着更为隐晦的症结。

日产自己也坦白了,燃油车这块“蛋糕”是越来越小了,电动化转型又磕磕绊绊,海外市场更是被瓜分得七零八落。

这话一出口,好像刀刀都戳中了要害。

燃油车日薄西山,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而电动车这块,特斯拉自不必说,国内的比亚迪、吉利,简直像开了挂一样,一路狂飙。

日产想要迎头赶上,恐怕得使出吃奶的劲儿。

成本,也是个绕不开的坎儿。

原材料价格飞涨,供应链更是状况百出,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

但更深层次的,恐怕是日产自身的成本管控机制出了纰漏。

对于一个庞大的企业来说,成本管控一旦失去准头,就像是堤坝上出现了蚁穴,再微弱的侵蚀,都能让它轰然崩塌。

再来说说这“腹背受敌”的窘境。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无疑是对全球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颠覆式重塑。

曾几何时,日系车凭借着省油耐用的金字招牌,在全球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可现在呢?

日产汽车裁员2万,面临电动化转型的重大挑战-有驾

新能源汽车横空出世,省油这个优势,瞬间就被“清零”了。

再加上中国车企在智能化、设计感上的突飞猛进,日系车的传统优势,似乎也渐渐黯淡失色了。

《日本经济新闻》用了“结构性撤退”这个词来形容日产的举动,意指它打算把资源重新聚焦在电动车这条“赛道”上。

这话听起来,既带着几分悲壮,又透着些许无可奈何。

但关键是,现在才开始“亡羊补牢”,会不会已经为时过晚了?

比亚迪、吉利早已在东南亚市场开疆拓土,日产想要守住这片“自留地”,恐怕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代价。

坊间有传言,说日产这次裁员,主要针对的是欧美和东南亚市场,而中国市场或许会是它的下一个战略重心。

这话听起来颇有几分道理,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且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也遥遥领先。

但问题是,中国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胜欧美。

日产想在这里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恐怕需要拿出更加真诚的态度和更加过硬的实力。

那么,日产这波大刀阔斧的裁员,真能把它从泥潭里拽出来吗?

说实话,这事儿,还真不好盖棺定论。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原因归咎于“电动化转型不力”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日产在品牌老化、技术创新方面的迟钝和懈怠?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断求新求变,那么最终的命运,恐怕只能是被时代所遗弃。

日本车企还能否在新能源的战场上战胜中国品牌?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日本车企仍然抱着过去的“老黄历”不放,不积极拥抱变革,那么它们恐怕很难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如果只会固守成规,不肯学习新的招式,那么终究会被后起之秀拍倒在沙滩上。

日产的这次大调整,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危机与变革。

未来的路会怎么走?

谁也无法预知。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只有积极求变,不断创新,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觅得一线生机。

而那些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企业,终将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走向没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