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在4S店里,旁边那个销售随口说了句:这车能原地掉头,5米多长的SUV做到这点,基本算黑科技了。我心想,这话虽然听着眼熟,但真的不多见。毕竟国内常见的130万级别SUV里,绝大多数就是大块头拼尺寸,灵活性没做到极致的反倒多。
仰望U8L鼎世版算是这批大神的代表,预售价130万,车长5400毫米,轴距3250毫米。简单地跟奔驰GLS比,后者长度不到5200毫米,轴距也短了200多毫米,光看数据差别就能感受到这车的空间野心。说到空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了下座椅角度,二排座椅最大可躺120度,带按摩和加热功能,平时坐同级对手,舒适性几乎得靠想象撑场,U8L在这点真下本钱了。
真金那点花纹能算豪华?销售跟我说,他们用了24K纯金锻造车标,启动时还会缓缓旋转,增加点仪式感。听着有点花里胡哨,我自嘲心里嘀咕,顶多也就是富丽堂皇,有时候还真是为了卖点而卖点。但这对中国品牌来说不只是装饰,那背后是想把东方文化和现代设计融合,传递一种自信的豪华理念。对了,这点我起初觉得夸张,后来想想,毕竟当前中国豪华品牌很难靠技术说话,文化做场面其实挺实在。
讲到技术,又得说易四方和云辇-P系统。别被这些名词吓着,云辇-P就是升级版的液压避震器,形象点说就像人的关节灵巧了,走路更稳,路上的小坑坑洼洼车辆能避开,乘坐更舒适。易四方平台则理解为车的四个脚能独立走路,甚至还能倒着走,这就是原地掉头的真相。这样的话,车这么长,窄街里开车不再是个大难题。有人质疑说,这技术能不能长期稳定?说实话,我也没试过极限,体感上确实先进,后面用户要是真用出来啥问题,咱再看。
对了,你知道在120公里高速爆胎后,仰望U8L车偏离的距离竟然只有0.3米吗?销售给我说的(估算,有样本有限),比一般豪车表现都好,关键是这还带应急浮水能力,浅水区发动机还能漂着跑,真是带着安全感开车。你平时冒险涉水吗?我倒是不经常,就是想象一下,如果城市突然大雨封路,车还能稳稳过去,这种技术确实不小。
至于价格和市场感受,130万这个档位内,放在奔驰GLS和劳斯莱斯库里南面前,U8L不光在尺寸上占优,舒适度和科技感也足够抢眼。可惜的是,我得纠正之前的一个想法,国内消费者不是都只在乎品牌溢价,豪华感还需更多时间被接受,毕竟中国豪华品牌刚起步,用户心态还在调整。这不妨碍车企加速去抢这块蛋糕。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咱们得想,130万的买家是不是看得懂这些技术背后的价值?或者说他们更看重开出去的面子?
小插曲:一个修理厂的老哥跟我感叹,这车底盘技术细节刚学了两个月,拆装时得细心,不像以前油车那样粗糙。他说出的无奈让我知道,豪华电车后面的供应链和维修体系压力要大许多,这就像精雕细琢的瓷器,维修一点小损伤都可能成本激增。要想让仰望这种产品普及,这些后台的保障必须跟上,不然豪华体验到头来就是个空壳。
我还想问问你,既然中国豪华品牌开始向全球输出文化和技术,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咱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式豪华元素出现在街头?我对这个变化充满期待,但同样好奇,国际市场对东方审美到底有多大胃口?在这之前,中国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和技术还真是慢慢做了补课,现在高端零部件从德国、日本进口比例至少占30%(估算),要想在几十万公里后仍然保持豪华车应有的素质,还有很长一段路。仰望U8L算是先打脉搏,但成熟还需要时间。
不得不提车内那些奢华材质和智能配备,像32扬声器的丹拿音响、21.4寸折叠吸顶屏,再加上可选的智能无人机系统,这听起来像车厢里的移动智慧宫殿。你觉得这种科技感和文化感融合后,会不会成为新一代豪华车的标配?还是说用户更多关注实实在在的续航和保养成本?
临场心算下,如果这车百公里综合电耗按25千瓦时算,长续航700公里,单次充电成本大概几十元,跟燃油车油费成本来比,虽不算便宜,但相比起奔驰高级SUV的养护支出,电动车节省的长期费用或许能抵消部分购买溢价。这数据也算体感估算,仅供参考,毕竟实际路况和电价差异都很大。
走出4S店门口,我看到太阳映在车身上,黑色金饰反射出淡淡暖光。这种融合了历史与科技的姿态,是我从未在国产车上感觉到的,那种自信和从容。你说,一个民族的豪华感能否就靠一辆车让世界重新仰望?这问题,可能还真不只有比尺寸和配置就能回答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