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交通
发布时间:2025-04-23 00:15 |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
凌晨3时的武汉阳逻港,东风无人集卡正与智能龙门吊精准配合装卸集装箱,全程无人干预;上午9时的军山新城,小巴自主避让行人,将上班族接驳至地铁站;晚高峰的东风大道,社会车辆在车路协同系统引导下连过绿灯……
武汉,正以覆盖3487公里智能道路、超6900万公里自动驾驶里程的实践,探索重构人、车、路关系的未来实践。
市经信局介绍,作为全国“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已建成191公里车路协同道路和1312亩封闭测试场,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辐射全市近四分之一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4月10日,东风悦享自动驾驶小巴接驳线路在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运营,这些小巴能精准识别周边障碍物。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恺介绍,之前就曾投放过一种接驳巴士,没有驾驶座和方向盘,车谷居民对此已习以为常。
如今,“戴”着激光雷达装备的自动驾驶乘用车、物流车等,频繁穿梭在街头。就在上月,国内首个在真实路侧环境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可信数据验证活动在车谷进行,东风等20余家企业实地上路实测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车”的变化触手可及,“路”也在发生变革。中信科智联解决方案产品线副总经理熊亚坤打了一个比方,“车路云一体化”就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路边设施都能具备感知与传输能力。
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为例,道路横杆旁的智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感知与环境监测设备,都在完成“神经觉醒”,实时探测道路数据。这些信息被处理后,或通过5G或直连通信,传给无人驾驶车。
道路正长出“千里眼”。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汪怡平教授介绍,武汉理工大学团队提供路侧协同等技术支持,能利用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及路侧感知网络,结合边缘计算单元,实现200米范围内障碍物检测精度达到98%,进一步优化决策模型。
聪明“车”有多少?作为湖北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主战场,武汉目前已集聚东风悦享、百度、小米、亿咖通、华砺智行、芯擎科技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500多家。
智慧“路”有多“宽”?目前,除了长度,武汉市开放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已覆盖13个区超3000平方公里面积,落地全球最大规模自动驾驶示范应用。
同时,武汉正对全市路口进行智能化改造,将在3000多个重点路口加装车联网路侧设备,并与信号灯100%直连通信,还要完成70个全息路口改造,未来可实现车联网设备与信号灯直连通信。
曾经,深夜空荡的路口,红绿灯依旧机械交替,车辆无奈等待。
如今,路口数字化后,车辆靠近便能向系统“报信”,红绿灯实现智能调节。
以运输车辆为例,这一改变,能大幅提升卡车遇绿灯的概率,未来甚至有望让卡车畅行无阻,告别频繁刹车、踩油门等操作——华砺智行董事长邱志军曾描绘的理想图景,如今正在武汉逐步转化为现实。
在武汉经开区,582个信号灯路口引入“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系统,帮助实现车速诱导、闯红灯预警等功能。
无人驾驶接驳巴士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穿梭。武汉市公安局民警何洋介绍,车路协同系统能依据车流与信号灯数据,为驾驶员规划最优车速,让信号灯配时更科学,未来,既省下真金白银,又守护绿水青山。
“‘车路云一体化’绝不仅有‘车’。”业内专家周光涛认为,要着重共用5G与算力网络基础设施,以智能网联的协同互通,打破人、车、路的孤立局面。
在中国信科集团展厅,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视频:搭载C-V2X融合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小车,面对山区高速弯道或匝道“鬼探头”的瞬间,快速做出刹车反应。
这一自研技术,借路侧感知填补盲区,及时“通知”周围车辆避让,为车辆安全行驶保驾护航。在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欧美仍主要依靠“车身智能”。在武汉,相关车路协同项目本月将落户军山新城。
众多力量汇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华砺智行,在武汉经开区铺设低时延通信网络;武汉理工大学汪怡平教授团队搭建复杂交通模拟场景,为路侧设备算法提供精准验证。
今年初,东风汽车牵头,9家企业、4家高校及1家新型研发机构携手,组建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早在4年前,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面向武汉市民招募1万名“首席体验官”,这是国内首次社会车辆大规模参与“V2X”车路协同应用。
所谓V2X,是指车与外界信息交换。有着20年驾龄的李友华主动报名,他说,“既然住在‘车谷’,我怎么不先体验最新的汽车科技?”
李友华的话,透着不少武汉市民骨子里的“敢为人先”。
华砺智行赋能山西钢铁基地物流安全高效运营。东风大道三角湖地铁站地段,红绿灯密集,他却一路畅行,仿若被点亮“绿灯挂”——这一切,只因智能网联测试道路上,智能硬件与车辆交互,实时告知最佳时速,红灯成了可避的“岔路”。
在全国智能网联赛道上,武汉同样“敢为人先”疾驰在前。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拔地而起,武汉率先开放自动驾驶商业试点,在16城“双智”试点中引领。2023年,住建部与工信部的“双智”考核、汽车工程学会的综合评估,武汉均摘得榜眼之位。
从武汉经开区106公里的试验道路,到如今汉阳、硚口、东西湖等共3487公里道路的城市级试点,“车路云一体化”的版图不断延展。
今年,武汉提出将打造全市统一的智能网联汽车平台。这一平台,将支持接入2万套城市基础设施、10万余台各类智能网联车辆,可为百万台社会车辆提供车路协同信息服务,实现跨平台多品类异构数据互通、跨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全天候实时监管及城市级数字孪生多维融合展示。
武汉车网智联公司总经理郭祎介绍,这座平台将成为智能交通的“智慧心脏”,武汉就是要通过“场景出题、行业解题、路侧验题”,来探索可复制的“车路云一体化”经验。
向外,武汉的智慧正在延伸。华砺智行的“车—路—云”走进新疆大宗物流园区和山西钢铁生产基地,无人化运输接驳能让大宗货物全流程自动化调度;武汉理工大学团队与企业联手打造的自动驾驶装备,在雄安公交、厦门港口绽放光彩。
从一区探索到全域实践,再向全国辐射,武汉正以智能交通为桨,划开未来出行的新航道。
当传统交通还在计算“每分钟通过多少辆车”,武汉的智慧路网已在思考“如何让每辆车少跑300米”。武汉这座城市,用3487公里道路织就的数据之网证明:真正的交通革命,不在于让车跑得更快,而在于让城市学会“思考”,让出行更安全。
在这里,每一个摄像头都是算力节点,每一段地磁都是数据触角,每一次出行都在参与构建更聪明的未来之城。
作为全国“双智”示范城市,立志在智能网联下半场“快人一步”。
武汉率先打破“封闭测试—有限开放”的传统模式,将超3000平方公里城区化作“城市级实验室”,允许企业在真实路况中实测。
这种开放,不是单打独斗的“技术秀”,而是搭建起“场景出题、行业解题、路侧验题”的协同平台——东风牵头组建联合实验室,高校团队开放算法验证场景,甚至连交警部门都主动接入车路协同数据,让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在同一赛道上同向发力。
更难得的是,武汉从不将技术束之高阁。华砺智行的“车路云”方案走向新疆园区、山西基地,武汉理工大学的自动驾驶装备在雄安、厦门落地,这种“输出型开放”,让武汉经验不再是地域专属,而是成为全国智能交通的“通用语言”。
这座城市明白:唯有打开边界,才能让智能交通的浪潮,从车谷的试验田,涌向更广阔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