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播放量的视频,一个中国SUV在巴黎车展上自己拐进车位,画面里欧洲人站成一排,表情像刚解完一道高考压轴题,还没缓过来。
有人啧啧称奇,有人直接关掉滤镜,翻出手机录像。
你要问,这到底谁在被教育?
德国人?
法国人?
不如说,是他们的骄傲。
我真没想到,小时候被桑塔纳方向盘“教育”的我,有一天会看见德国人排队掏120万买中国牌子的智能SUV。
那条新闻下面的评论区,简直比春晚还热闹——有人笑,德国人终于知道什么叫“真香”;有人酸,这车卖得比国内贵一倍,欧洲人也抢破头,图啥?
这问题要搁在我爸那一代人,八成没人信。
可在巴黎展厅,问界M9一分钟1.3万台订单,欧洲人用钱包投票,现场比球王C罗巅峰期还要人气爆棚。
自动泊车不是新鲜玩意儿,但中国车把“标配”二字贴得死死的,欧洲同行还在琢磨怎么多收点选配费。
英国网友在社交平台吼着要帮代购,有人调侃伦敦的选装价单能当教材,自动泊车都要加钱。
中国这边,习以为常。
说起来也怪有意思,奔驰宝马的智能泊车还在用十年前那一套老雷达,华为直接扔上激光雷达和鸿蒙系统,顺手把“自动关门”也一块带上。
德国人一边吐槽贵,一边发圈炫耀。
这场面看得我直想乐,明明是汽车工业的巨头,结果心疼4S店利润,死活不舍得升级硬件。
你说欧洲没技术?
那可真冤,技术全在抽屉里,没到“舍”得那一步。
修车、保养、配件,哪样不是块蛋糕?
说到中国品牌的“卷”,真是一言难尽。
理想、小鹏、比亚迪、问界……你随便点一家新能源,主打的就是智能化。
激光雷达、语音助手、自动泊车、自动关门,堆满一车科技,和智能手机差不多。
有人说这些功能花里胡哨,其实下雨天晚归,手里提着菜,车门自己关上那一瞬间,才知道什么叫“科技改变生活”。
欧洲观众还在为倒车雷达激活犯愁呢,国内用户已经把语音互联玩成日常。
你别以为欧洲人就此服软。
大众、奔驰都在憋大招,想追回来。
可智能化不是换个芯片就行,数据和生态都得重来。
老牌车厂那股倔劲,像极了世界杯决赛前的德国主帅,嘴上说不慌,心里其实早打起了小算盘。
场面有点像诺基亚当年遇到苹果,观众都在等一个大反转,结果主角换了人。
偶尔我会想起在巴黎地铁上碰到的德国小哥,排队三个月等M9,语气里是羡慕,也是点自嘲。
欧洲人抢中国SUV,跟咱们排队买茅台有点像,谁买到谁是朋友圈的明星。
身份、体验、炫耀,混在一起,竟然毫无违和。
谁能想到,曾经自带光环的“德系品质”,有一天会被中国智造“反向输出”。
当然,咱们也别只看热闹,中国品牌出海有短板,售后、渠道、品牌故事都还有坑。
欧洲人买M9,既是猎奇,也是赌体验。
有人盯着短板吐槽,有人已经悄悄下单,谁也不愿错过风口。
产业趋势面前,焦虑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分国界。
德国人怕被时代甩下,和咱们担心“落后”其实是一样的。
偶尔刷到欧洲街头的“中国车围观图”,我就在想,那种“反转”场面也许会成为汽车史教材的一页。
欧洲人排队买中国车,工程师们聚在一起研究M9,场子里热闹非凡,谁也不敢保证下一个奇迹属于谁。
历史的齿轮转起来,谁能说得准?
智能汽车的未来,是不是也会像当年的iPhone一样,突然就改写了行业剧本。
讲真,技术这东西,谁都不想被拍在沙滩上。
中国新能源车这波,的确玩出了花。
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谁还敢说自己是行业老大?
有时候,技术革命就是这么无声地“进门”,等你反应过来,门已经自动关上了。
你会觉得,这场景像不像当年NBA球迷围观中国球员首秀?
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熟悉感,一切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说不定哪天,德国人也会像咱们一样,信誓旦旦:“只买中国车,不买进口货。”
你有啥新鲜脑洞,评论区聊聊?
下次看到欧洲人排队买M9,记得截图发我,咱们一起乐呵乐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