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死活不做的增程,竟成香饽饽?车企拿捏了用户的“小心思”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路上那些安安静静行驶的新能源车,后尾箱里可能藏着一个“秘密武器”?它们不用频繁充电,却能享受纯电驾驶的静谧,跑长途时也不用盯着电量表焦虑——这就是增程式电动车,一个曾经被行业大佬嫌弃的技术,现在却成了车企抢着做的“香饽饽”。

从“被嫌弃”到“真香”的逆袭

几年前,增程式技术还被贴上“落后”的标签。有人吐槽它“技术简单得像小学生作业”,还有人嘲笑它“油耗高、动力差”。但有趣的是,消费者却悄悄用钱包投了票。理想汽车用一款增程式SUV月销破4万,问界、零跑、深蓝这些品牌跟着推出增程车,销量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2024年前8个月,全国增程式电动车卖了74.9万辆,增速是纯电车的4倍。

这就像班里有个转学生,一开始被同学嘲笑“土气”,结果人家考试次次拿第一,最后全班都抢着和他做朋友。增程式的逆袭,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精准拿捏了用户的“小心思”。

用户的小算盘:既要又要还要

别人死活不做的增程,竟成香饽饽?车企拿捏了用户的“小心思”-有驾

为什么大家突然爱上增程式?答案藏在普通人的日常里。

场景一:上班族的“精打细算”

张女士每天开车40公里上下班,周末偶尔带家人郊游。她算过账:纯电车充电便宜,但回老家500公里得中途充两次电;插混车省油,可发动机动不动就启动,“嗡嗡”声吵得人心烦。直到试驾了增程车,她发现:“平时用电和纯电车一样安静省钱,真要跑长途时,加油5分钟就能接着跑——这不就是我的梦中情车吗?

场景二:技术小白的“懒人哲学”

程序员小王对机械一窍不通,选车就图省心。他研究过插混车的复杂结构:发动机、电机、变速箱互相配合,听起来像解数学题。而增程式原理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清——发动机只发电,车轮永远靠电驱动。“这不就是给手机配充电宝吗?简单粗暴,但好用!

别人死活不做的增程,竟成香饽饽?车企拿捏了用户的“小心思”-有驾

车企的“小心机”:省成本还能玩花样

消费者喜欢增程式的理由很直白,车企追捧它则藏着更多“生意经”。

1. 研发省钱,一个平台通吃

传统车企造插混车,得重新设计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匹配。但增程式就像搭积木:纯电车平台加个小油箱和发电机,立马变身“充电宝版电车”。零跑C11、深蓝SL03这些车,纯电版和增程版用同一套底盘,研发成本直接砍半。就连小米造车都选了增程路线,可见这招有多香。

别人死活不做的增程,竟成香饽饽?车企拿捏了用户的“小心思”-有驾

2. 用户体验的“障眼法”

增程式有个绝活:只要电池还有电,发动机绝不“抢戏”。城市里低速行驶时,它就是台纯电车;即便高速上电量低了,发动机也会用最省油的方式发电。理想L9车主李哥说:“我开了3个月,发动机启动的次数两只手数得过来,加油钱比同事的燃油车省了一半。”

3. 高端市场的“入场券”

想卖30万以上的车?光靠纯电可不容易。电池成本高,续航焦虑劝退不少人。但增程式能塞进更大电池(比如零跑C01的43度电),纯电续航干到300公里,再配上空气悬架、激光雷达,摇身一变成了“智能豪华车”。2024年成都车展上,上汽大众都宣布要造增程车——连合资品牌都低头了。

别人死活不做的增程,竟成香饽饽?车企拿捏了用户的“小心思”-有驾

技术大神的“神来之笔”

有人说增程式是“过渡技术”,但工程师们早就不声不响升级了玩法。

专属发电机:安静得像图书馆

以前的增程车用燃油车发动机发电,噪音大、效率低。现在零跑C10搭载的1.5L增程器,热效率超40%,专门为发电优化。用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的话说:“就像给马拉松选手配了定制跑鞋,跑得又快又省力。”

电池管理:电量焦虑?不存在的

别人死活不做的增程,竟成香饽饽?车企拿捏了用户的“小心思”-有驾

阿维塔12的工程师搞了个“智能保电”功能:系统根据导航预判路程,自动保留最低电量。就算跑青藏高原,也能保证发动机随时有“余粮”发电。车主实测:满油满电能从北京一口气跑到南京,中途不用加油充电。

未来的增程式:大电池+小油箱=终极形态?

现在的增程车已经玩出了新花样:哪吒L把纯电续航做到310公里,比某些纯电车还长;理想MEGA甚至用上了宁德时代5C超充电池,充电12分钟能跑500公里。专家预测,未来增程车会变成“背着充电宝的超长续航电车”——平时靠大电池,应急用小油箱,彻底告别续航焦虑。

更让人期待的是,车企开始给增程车加“黑科技”。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9,能用增程器发电支持车顶激光雷达,野外露营时还能外接电烤炉。网友调侃:“这哪是车?分明是移动发电站!

别人死活不做的增程,竟成香饽饽?车企拿捏了用户的“小心思”-有驾

结尾:你的选择是什么?

回过头看,增程式的逆袭像极了一场“打脸”大戏: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车企从嫌弃到真香,技术派默默升级装备。当你在纯电、插混、增程之间纠结时,不妨问问自己:你是想要一台“永远有Plan B”的车,还是愿意为复杂技术买单?

正如零跑CEO朱江明说的:“用户觉得好用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或许,这场关于增程式的争论,答案早已写在马路上那些安静飞驰的车流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