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曾经是硅谷新贵们的PPT封面,如今却悄然出现在一座偏居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新建井工煤矿——可可盖煤矿的方案书上。3,000多座井工煤矿遍布全国,这一次,无人驾驶或许不再是未来科幻的泡影,而正在成为新建矿井的“标配”。
先别急着拍案称奇。回顾中国矿区智能化进程,大多数井工矿的无人化升级,往往是在老矿区里偷偷摸摸贴补丁。从系统集成到网络通信,从调度平台到运输路线,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要拆东补西,最终凑合着能用罢了。而可可盖这批新建矿井,第一次把无人驾驶和智能调度当成设计底线,从开挖那一刻就处处为机器提前留好了座位。
原生智能矿井,最直接的好处就在于系统兼容性与运行效率。从巷道网络到调度中心,全部按照无人驾驶的需求量身定制,一步到位。省下了改造的钱,更重要的是,一上来就是安全、自动化的高标准线,成了行业新样本。
智能化的背后,是技术与资本的双重下注。此次项目招标,不仅对投标企业提出了井工矿项目经验的硬核要求,更聚焦于复杂工况下的环境感知、自主决策、轨迹规划等一系列自动驾驶核心难题。5G、WiFi6、UWB一体化本安基站全数上阵,从地面到井下,通信网络无死角、无缝隙。这可不是在市区趴窝测试自动驾驶小轿车,而是在湿度大、空间窄、光照差还没有卫星信号的地下迷宫里,让矿车自行判断路径、紧急制动、动态避障。
听起来复杂?没错。井工矿无人驾驶的技术复杂度,可不是“无人小巴绕个小区”能媲美的。如今行业头部企业也纷纷下场——雷科智途与中煤集团合作,完成了L4自动驾驶在井工煤矿场景落地。北方矿业那里,深部矿井矿卡无人驾驶技术更进了一步,入选了国家级典型应用场景名单。对比之下,露天矿无人驾驶项目的入选数量还不如地下来的多。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中国90%的煤矿资源都深埋地下,统计下来,现有的井工矿就多达三千多座。危险复杂的开采环境,一直是安全事故高发的“重灾区”。井工矿的智能化、无人化,已成国家层面重点攻坚的任务——不然年年矿难新闻也不会这么扎眼。
井工矿无人驾驶的“标杆案例”如雨后春笋。2022年底,国内首个井工矿长距离、全工况无人运输项目在陕煤小保当煤矿顺利验收。再看国能榆林郭家湾煤矿,早在2020年就开搞了井下防爆电动车无人项目。曹家滩煤矿更是把“无人驾驶+AI管控+精益标准”三位一体,系统升级全局安全与效能——甚至引入了全国第一辆新能源自动驾驶防爆矿车,用UWB定位、高精度地图和多感知系统,挑战无GPS、重粉尘、超低照度等一长串地狱级环境。
别以为这些只是试点。光是曹家滩矿,一台台巡检机器人让巡检人员从15人减到5人。自动避障、紧急刹停、路径规划、乃至井下送餐,无人车全面上岗。传统煤矿工人的场景里,越来越多的岗位,正悄然被智能系统替换。
暂且按下“科技改变命运”的豪言壮语,Reality Check一下。井工矿“无人驾驶”其实还是半路出家。大多数井下无人车现在靠远程驾驶,离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尚有距离。卫星信号覆盖难题、复杂环境感知决策等一堆技术细节,还得靠企业和工程师们一锤锤敲出来,精细打磨。
怪不得只有像雷科智途、慧拓、中国电信等极少数玩家,敢于拿下这些井工矿无人驾驶大单。毕竟谁都明白,把汽车塞到地底1000米的黑暗空间里搞智能驾驶,听起来比在三环驾驶特斯拉还要“烧脑”百倍。
但趋势如此,挡也挡不住。当无人驾驶和智能调度从纸上方案变成新建矿井的标配,它就不再是点缀PPT的彩蛋,而是在煤矿安全、生产效能的底层结构里,写下不可逆的技术轨迹。
最后留个余味:地底千米的黑暗不再是人类安全的禁区,煤海的脉络里,第一辆真正自驾的无人矿车正悄然驶出。井工矿智能化大幕已经拉开,谁能笑到最后?是技术,是资本,还是那个不再进井的普通矿工?恐怕,只有历史能回答。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