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测试迷雾重重 行业自律破局在即
一声巨响。
理想i8与8吨卡车迎面相撞。A柱纹丝不动。卡车四轮腾空。
视频在发布会引爆欢呼。
但48小时后,质疑声淹没了掌声。
“为什么卡车像纸片般飞起?”
“测试标准在哪?”
理想、东风柳汽、中国汽研的联合声明姗姗来迟——
致歉。承诺自律。呼吁公正。
可信任的裂痕,早已蔓延。
流量狂欢下的测试乱象
懂车帝冬测36款电动车。结果引发车企集体声讨。
长城调取后台数据:
“开车窗70秒!背离真实场景!”
吉利追问:
“空调制热时长差异,为何不公示?”
更深的病灶在滋长。
中国消协揭穿:
93.1% 的第三方测评标准缺失。
55.7% 的机构“商测一体”。
当测试沦为营销工具——
媒体用“开门杀”博眼球。
车企定制“特调参数”美化结果。
北方工业大学纪雪洪一针见血:
“流量驱动下,科学让位于戏剧。”
标准真空:智能汽车困在测试盲区
传统测试体系正在失效。
燃油车时代,三高测试(高寒、高温、高原)源自欧标。
但新能源车的极寒续航?智能驾驶的极端场景?
“无国标可依。”
赛迪顾问姚垠国举出致命案例:
暴雨夜,反光衣行人突然横穿。
施工路段无标识改道。
这些长尾场景,传统测试覆盖率不足10%。
更荒诞的冲突发生在卡车碰撞测试。
小车撞卡车——
正面撞?侧面撞?速度多少?
“全球都没有统一标准。”
空白即操纵的温床。
利益链:第三方机构的生死博弈
测试机构深陷商业悖论。
“要权威性,还是要生存?”
某机构负责人坦言:
车企是金主,测试报告需“适配需求”。
懂车帝被质疑时,纪雪洪点破关键:
“非专业机构+企业合作=天然信任危机。”
华为余承东炮轰更直接:
“赞助费换排名,已成潜规则!”
而当自媒体涌入——
一场夏测动用200台车。
成本超千万。
“以商养测”模式下,公正性如履薄冰。
破局:标准化与开放生态的曙光
希望的信号已在闪烁。
政策层面:
工信部半年连发两箭——《智能网联准入通知》《辅助驾驶安全要求》。
强制检测市场预计扩容50%。
企业行动:
长城汽车开放黑河极寒试验场。
呼吁车企共享测试资源。
穆峰的宣言振聋发聩:
“高质量发展不是零和博弈。”
技术革新:
虚拟仿真测试加速落地。
AI构建百万级极端场景。
破解“暴雨夜行人”长尾难题。
尾声:重建信任的马拉松
测试不是角斗场。
科学不需要剧本。
当理想汽车擦去卡车车身上的“超级试验”标签。
当中国汽研承认“流程管控失职”。
道歉是起点,而非终点。
制定标准。开放平台。剥离利益链——
这场关乎生命的马拉松。
没有英雄冲刺。
只有行业每一步。
踏实的脚印。
纪雪洪的呼吁在回荡:
“专业机构做检测,媒体做科普。”
分工协作。
方能终结乱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