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品上市几乎都是每个季度,或者说每个月都在不断进行的节奏。不过,要是产品出了点问题,企业有没有办法迅速应对、坦诚面对,这点反而比技术水平更能反映出它们的成熟度。
最近,小鹏汽车因为P7+车型可能有转向系统的缺陷被央媒点名批评,走红的不是因为问题有多稀奇,而是它们的应对方式引发了更大的疑问。
从用户反映到媒体插手,再到新华社难得发声,对于那些在新能源领域拼搏的企业来说,技术上的难题还能应付得过去,可一旦信任的裂痕被揭开,想要修补就变得特别困难。
从用户反馈到媒体点名,问题并非孤例
自2023年亮相以来,小鹏P7+凭借其大型轿车的定位、相对实惠的价格,以及相当智能的配置,迅速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随着交付量的增长,很多用户在各种平台上反映,P7+的转向系统出现了失灵情况。特别是在车质网等汽车投诉网站上,关于转向的问题频繁被提及。大伙儿普遍反映,车辆在正常开动时,转向助力突然失效,方向盘变得沉重,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
这些反应并不是孤零零的个别现象。在车质网上,用户需要提供车辆行驶证、购车发票等材料才能提交投诉,以确保信息靠谱。从数量和内容来看,这个问题已经显示出“集体性故障”的特性,而不是偶然出现的小毛病。
按照车行业的惯例,如果涉及到关乎行车安全的系统性问题,一旦达到一定比例的话,厂商通常得自己主动启动召回程序。
到目前为止,小鹏汽车还没有公开回应这个问题,也没有宣布召回方案,而是采取逐车检修、个别处理的办法。虽然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暂时平息了一些用户的不满,但也引来了更大的疑问——难不成企业在有意躲避集中召回可能带来的成本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逐辆检修的方式,也许是出于眼前压力下的权衡。你知道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普遍得面对高额的研发成本和激烈的市场价格竞争;再加上,要是真召回,不光得花钱换零件,还得应对售后服务的压力,以及品牌形象可能受到的影响,真是左右为难。
拿小鹏P7+来说吧,这款车的定价本身就在比较低的区间,如果搞大规模的召回,不光费用得跟着飙升,还可能让本来就不算厚实的利润空间变得更紧张。再说,小鹏的部分售后维修点现在已经有车辆堆积、场地紧张的问题,短时间内还难以应付这么大规模的维修任务。
即使面对再大的压力,涉及用户行驶安全的缺陷问题,也不能用沉默或者拖延来应付。
据新华社报道,一位车主去小鹏总部维护权益时,小鹏方面表示“召回中心没有具体时间要求”。虽然这个说法没有违反相关法规,但也反映出企业对制度落实范围掌握得不够清晰。从公众角度来看,企业对待安全隐患的回避态度,比起技术问题本身,更让人担心。
为什么“召回”成了敏感词?
在咱们中国的汽车行业里,召回制度其实早就比较成熟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专门有个召回中心,负责接收企业主动报告或用户投诉后开展调查。按规矩,只要产品有可能威胁到安全的缺陷,企业就得主动发起召回,不然就算违规。
但实际上,多数企业在提到“召回”这事儿时,都会变得特别慎重。原因呢,一旦开始召回,不仅要花不少钱,同时还可能对品牌形象产生长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传播这么快的时代,负面消息很容易被放大传开。
小鹏的决定,实际上也是出于这种现实考虑。相比一次性大规模召回,不如按需逐步更换,这样可以避免风险集中爆发。不过,这样一来,公众对企业的安全责任也开始产生新的疑问:是不是只有出了大事、上了热搜,企业才会认真对待?
央媒的参与给出一个信号:监管机构对这种“非正式应对”方法的容忍程度在减弱。新华社的评论文章不仅直接指出了核心问题,还用“瞒天过海”一词,直指其背后的策略本质,这样的用词在主流媒体中不常见,显示问题已经超出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个别纠纷,进入了公众关注的范围。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路上,几乎每个厂都可能碰到产品技术上的难题,特别是在智能化和电子化不断推进的新能源车市场里,转向、刹车、电控这些核心部件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传统燃油车。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少见,但关键在于怎么应对、怎么和客户沟通,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企业成熟度的地方。
要是小鹏在问题一出现,能及时做出反应,主动展开调查,明确提出召回方案,很多人估计舆论的走向不会如此糟糕。反倒是那种逐辆车处理、回避回应、按闹分配责任的做法,反而让用户觉得是在掩盖真相、推卸责任。
说起来,很多其实并不是没有应付危机的经验。过去几年,它在产品升级、智能体验、用户运营商都做了不少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这次事情暴露出来,企业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状况时,反应体系还不够强固,尤其是在售后服务和舆情掌控上,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支撑。
要真想摆脱这次危机,得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技术上得彻底追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尽快推出解决方案;第二,流程上得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用户反馈体系,防止问题堆积如山;第三,在制度上得加强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合作,保证合规性不会出乱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