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四项不为”公开亮剑,长城坚持自律与底线为乱局立道德标杆

他在电视灯光下把话挑明。央视《对话》的现场,魏建军抛出“四项不为”:敬畏资本不被裹挟、重视用户不搞过度营销、恪守底线不逐短期利益、爱惜产业不损生态。,给当下喧嚣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立了道德线。有人说这是“清流”,也有人觉得,清流背后是日子紧——竞争不再是蓝海,资本催促、营销绑架、价格战逼近,企业做选择的余地越来越窄。

魏建军“四项不为”公开亮剑,长城坚持自律与底线为乱局立道德标杆-有驾

行业噪音与自我约束

在“四项不为”的镜面里,映出的是全行业的浮躁。不少车企的发布会习惯把“固态电池马上量产”“L4自动驾驶要落地”挂在嘴边,一旦被追问技术节点和工程验证,就开始打太极。更有甚者,为了兑现对资本的承诺,压缩电池、底盘等关键件的测试周期,把“车好看、股价好看”摆在“车可靠”之前。这恰是魏建军所说“敬畏资本而不被裹挟”的反面。

魏建军“四项不为”公开亮剑,长城坚持自律与底线为乱局立道德标杆-有驾

资本市场并非洪水猛兽,但它要求“时间可度量、指标可解释”。车企要在财报里证明自己让投资人的钱没有白花,这时短期宣传就容易被用作止痛药。魏建军的克制,在2025年上半年的数字面前显得尤其不易:长城营收仅微增,净利润却下滑了一成多。企业解释为新一轮产品周期启动、直营渠道建设、新技术落地带来的前期投入增多——站在企业转型的视角,这是正常现象,但财报不好看时,坚持不逐短期利益,压力是实打实的。

营销洪流与用户满意度的赌注

魏建军“四项不为”公开亮剑,长城坚持自律与底线为乱局立道德标杆-有驾

“重视用户不搞过度营销”,是一个逆流的姿态。如今,车圈营销越来越花哨:今天有人喊“纯电销量超了特斯拉”,明天又有人说“海外成绩碾压特斯拉”;技术标签更是频繁,“增程开拓者”“增程起家”这种表述既抢眼又模糊,回避增程在高速工况下的能量转化效率和续航短板。甚至“遥遥领先”都被注册成商标,禁用后又换上“行业第一”“领先第二名非常多”“天花板”等语汇,猛得很,干货却不多。消费者原本就存在信息不对称,此类话术让判断变得更难。

长城选择把考核锚点从“流量”挪到“用户满意度”,并明确谁在发布会过度夸张,回来就要受处分。从结果2024年全行业投诉普遍上升,长城和比亚迪却出现下降,尤其是长城下降幅度更大,这说明把资源投向真实体验并非无效。问题在于,流量时代的可见性本身也是门槛:不营销,消费者如何知道你在做什么?长城把筹码押在“产品力和口碑的自举”上,但这条路不免慢一些,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魏建军“四项不为”公开亮剑,长城坚持自律与底线为乱局立道德标杆-有驾

标签与阴影:越野的面子与安全的里子

坦克系列曾以“硬核越野”收获一批忠实者,然而安全事件的连发为标签蒙上一层阴影。2025年9月阿拉善英雄会前几日,沙漠里一辆越野车燃至只剩车架,网友结合车架与外观,猜测是坦克500。有人致电长城客服,被告知“目前暂无相关信息”。往前追溯,2024年10月,石家庄一辆坦克500Hi4-T在小区地下车库起火,目击者称火苗从车底冒出,疑似自燃;同年7月,另一辆坦克500Hi-4油电混动车在沙地脱困后无法启动,随即冒烟起火,车主灭火未果;更早的2022年,坦克300在内蒙古沙漠越野时也发生自燃,最终只剩车架。无论事件因果如何,频次本身就足以让消费者迟疑。

这类事故背后的工程逻辑并不玄:越野场景中的高热负荷、尘沙环境、电气系统密封与散热设计、油电耦合的控制策略等都是考验。常规车企的验证一般经历设计验证(DV)、产品验证(PV)与量产批准(PPAP)等环节,周期长,样车多,场景复杂。一旦验证被压缩,未知风险就容易在极端工况下显形。魏建军“恪守底线”的话,在这些画面面前显得更像是对工程纪律的提醒——标签可以热烈,安全必须冷静。

价格战的裹挟与利润的下行

魏建军“四项不为”公开亮剑,长城坚持自律与底线为乱局立道德标杆-有驾

2025年,价格战几乎成为常态。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降一万元,比亚迪二代秦PLUS在国庆也直降一万,连迈腾这样的B级燃油车都下调数万元。所有人都在拼低价抢份额,利润被一步步压薄,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对坚持“不逐短期利益”的企业,环境的裹挟非常现实:不降价,就可能被流量和关注度边缘化;降价,又伤现金流和研发投入。

长城的回应是守住燃油车这条现金流主线。2025年1—6月,哈弗销量超过32万辆,皮卡超过9万辆,仍在增长,皮卡继续稳坐国内第一。这些产品的利润一方面稳住现金流,另一方面为新能源转型输血。换言之,企业把“基本盘”当作缓冲区,以求在新技术投入期避免现金流断裂。这并不浪漫,但在激烈竞争中,是一种务实的财务策略。

魏建军“四项不为”公开亮剑,长城坚持自律与底线为乱局立道德标杆-有驾

新能源的冲锋与销量的落差

转型不能只靠防守。2025年上半年,长城密集推出魏牌高山8、高山9,发布2025款欧拉好猫与好猫GT木兰版,并在9月底首发欧拉5纯电SUV;欧拉还放出消息,下半年将推出两款耗资10亿、研发历时3年的全球新品。阵线铺开,型号齐备,仿佛要在节奏上与新势力正面交火。

魏建军“四项不为”公开亮剑,长城坚持自律与底线为乱局立道德标杆-有驾

但从市场反馈欧拉的销量尚未形成突破:9月仅6255辆,7月、8月更低,未及四千。新车上市到销量释放通常存在“认知-口碑-决策”的时间差,尤其在价格战压低消费者耐心时,产品要凭借更鲜明的价值点穿透。这里的难点不止是车好不好,还在于“好在哪里能被快速理解与传播”。长城把营销的飞轮刻意放慢,就更要用体验与可靠性去长期换取信任。

出海的愿景与政策的变量

当国内空间拥挤,海外成了第二战场。长城提出“生态出海”,在德国、日本、印度布局研发中心,覆盖整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等领域,试图以研发生态换取全球话语权。这个逻辑没问题:研发中心靠近本地供应链和人才群,能缩短技术迭代路径。

但国际政治经济的变量难以回避:多国开启反补贴调查,欧洲与其他市场的政策不确定性上升;长城目前海外较依赖俄罗斯市场,一旦政策风向变化,业务承压。出海不只是把产品运出去,更是把组织、合规与风险管理能力带出去。任何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都可能在政策震荡时成为隐患。

增程的叙事与技术的边界

“增程起家”“增程开拓者”的叙事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切中了用户的里程焦虑——用内燃机作为发电机,为电驱服务,看似两全。但技术边界摆在那里:高速工况下,能量转化链条更长,效率损耗更明显,续航与NVH表现容易暴露短板。真正的工程竞争,是在不同架构的边界条件里找到最优解,而不是用标语把复杂问题简化成“最优”。在这一点上,长城强调不过度夸张宣传,实属对技术沟通的修正。

直营与渠道的重构

长城解释利润波动的另一原因,是直营渠道的建设。直营能带来用户触点的统一、价格体系的稳定与体验一致性,但也意味着资产重、前期投入大。新势力普遍走直营路线,以软件化运营加持线下服务;传统车企走向直营,组织与流程都要重构。魏建军把考核压到用户满意度,实质是希望用统一体验换取口碑累积——这同样需要时间。

投诉数据的背后

2024年,行业投诉普遍上升,只有长城和比亚迪下降,且长城降幅更大。投诉下降并不自动等于万事大吉,但确实说明一些关键接触点在改进。结合坦克系列的事故舆情,可以推测企业内部在质量与安全上加码动作正在进行——用户体验指标的下修,与营销克制形成某种相关性:当资源不再主要投向声量,问题更可能被投入地解决。

价格与价值的拉扯

特斯拉的降价、比亚迪的降价、迈腾的降价,传递的都是相同信号:短期份额比长期利润更紧要。长城选择用燃油车现金牛托底,用新能源新品冲锋,用海外研发生态铺路,看起来“均衡推进”,但每条路都不轻松。欧拉的销量短板提醒的是产品洞察与价值表达问题;坦克的安全舆情提醒的是极端工况验证与反馈闭环;财报的压力提醒的是现金流与投资节奏的匹配。

产业生态的自救与自律

“四项不为”的第四条——爱惜产业不损生态——是对同业的提醒。过度营销引发的虚火,终究会转化为消费者的失望与政策层面的更严监管;压缩测试周期带来的安全事故,会吞噬企业的品牌信用。行业要走远,需要共同把底线守住。魏建军的公开表达,在喧嚣中显得冷静,像是给产业一张“自律清单”。

:在压力之下,选择更难,也更显分量

当利润下滑、销量未起、海外不确定性涌来时,坚持不被资本裹挟、不逐短期利益,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现实的重量。长城以燃油车托底,以用户满意度为考核,以研发中心布局海外,以新品密集推进新能源,这些都是对“四项不为”的实践路径。可实践永远比口号复杂:安全事件需要更透明的调查与改进,产品价值需要更清晰的表达,国际市场需要更分散的风险结构。

“善为政者,因时制宜。”在一个价格战撕扯、营销话术横飞、政策摇摆的年代,守规矩不是保守,而是为了让企业在更长的时间里还在赛道上。要让“四项不为”立得住,需要更快的技术迭代、更稳的工程纪律、更明的沟通边界,以及在关键节点上做出不讨好但正确的取舍。当沙漠里的自燃画面还在社交媒体上回放,当财报里的数字还在逼问效率与方向,这套原则的检验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