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电车上高速,我用21小时完成了一场中年人的渡劫

讲真,每次一到长假,看电车在高速上排队充电的新闻,我就感觉像在看一部每年准时上映的、大型荒诞主义灾难片。

主角永远是那些眼神中带着三分迷茫、三分疲惫和四分“我当初为什么要买电车”的怨念的车主。

配角则是永远不够用的充电桩,以及旁边加油区里,那些大哥们叼着烟,带着一丝怜悯和九分庆幸的眼神。

典中典。

开局先扔一个数据,到今年8月,全国充电桩总量1734.8万个,新能源车保有量大概1400万辆。

你看这个数,是不是觉得很魔幻?

桩比车还多,多出来的三百多万个桩是给谁准备的?给天顶星人吗?

这数据就像公司财报一样,充满了艺术感。乍一看欣欣向荣,仔细一想,全是文字游戏。这里面的桩,有多少是躺在某个小区地下车库里万年不动的“私桩”?有多少是功率慢到给电瓶车充电都嫌弃的“僵尸桩”?有多少是藏在犄角旮旯,需要你玩一整套密室逃脱才能找到的“缘分桩”?

所以说,用总量对总量,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

这就好比说全国的厕所坑位肯定比正在拉屎的人多,但你依旧会在旅游景区的女厕所门口看到排到法国的队伍。

因为需求不是平均分布的,它是脉冲式的,是“涌现”的。

尤其是在中国,节假日的人口迁徙,本质上就是一场短时间内对单一基础设施发起的DDoS攻击。

三体人看了都要被这种组织度和执行力吓到当场去世。

一个车主,从深圳回邵阳,600公里,开了21个小时。

我的天,21个小时,都够唐僧从五指山把孙悟空捞出来,顺便还能听他唠叨两遍自己的身世了。

还有一位更是重量级,服务区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讲真,这四个小时,我都能看完两部节奏飞快的网大了,还带上厕所抽根烟的时间。

这哪是开车,这是赎罪!这是用自己的时间,为当初那个“环保”、“省钱”、“智能”的梦想,进行的一场苦行僧式的朝圣。

开电车上高速,我用21小时完成了一场中年人的渡劫-有驾

你以为你在开车,其实你在修仙。

每一次堵在服务区门口,看着前面长长的车队,都是一次对“道心”的考验。

旁边呼啸而过的油车,就是扰乱你心智的“心魔”。

车里老婆孩子的抱怨,就是最磨人的“天劫”。

能成功充上电的,都是渡劫成功的道友,精神境界已经升华了。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为了维护这种信仰,一切的苦难都变成了荣耀的勋章。

所以你看,现在车企们的竞争法则,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野蛮的阶段,一个掀桌子的阶段。

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在餐厅里比谁的菜好吃了,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过去大家卷价格,卷配置,现在开始卷一些更玄学的东西,比如“补能体系”。

蔚来的换电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因为他做的事情,从商业逻辑上看,非常不“理智”,它太重了。但从“信仰”层面看,这简直就是给信徒们修建的“任意门”。

别人还在排队渡劫,蔚来车主“唰”一下,满血复活,这是什么?这就是神迹。

当小米用价格把蛋糕端走的时候,乐道这种新玩家,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他们要的不是分蛋糕,他们要的是让旧世界彻底毁灭。

开电车上高速,我用21小时完成了一场中年人的渡劫-有驾

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就是当下车圈的真实写照,温良恭俭让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发疯文学”。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怨妇,对着空气输出。但你仔细想想,这事儿它不就是这么个事儿么?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是确定性。

我需要知道我从A点到B点,稳定地需要多少时间,中间不能有惊吓。

电车在城市里,这种确定性是拉满的。但在长假高速这种极端场景下,它的确定性就被打碎了。

你不知道下一个服务区有没有桩,不知道桩是不是好的,不知道要排多久的队。

这种不确定性,是现代人最恐惧的东西。

我们依赖各种APP规划路线,依赖外卖软件确定送达时间,我们早就被技术惯坏了,我们失去了应对意外的能力。

所以,节假日高速充电的崩溃,本质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脆弱性,在一次压力测试中被暴露无遗。

那么,这个结到底怎么解?

加大,加大,再加大基建投入?有可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资本也不是慈善家,为了每年两次的脉冲式需求,去铺设大量平时闲置的资产,这不科学。

技术突破?比如充电跟加油一样快?有可能,但那一天到来之前,现在这批车主怎么办?当“阵痛”的代价吗?

开电车上高速,我用21小时完成了一场中年人的渡劫-有驾

所以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车,也不在于桩。

在于我们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

我们总觉得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自动驾驶能解决拥堵,智能座舱能解决无聊,超快充能解决续航焦虑。

但我们忘了,技术永远要面对一个最不讲道理的变量——现实。

尤其是中国的现实。

一个“老头乐”就能把所有自动驾驶的AI模型干到宕机,一个全民迁徙式的长假,就能把看似完美的补能网络打回原形。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最质朴的降维打击。

所以解决高速充电难的终极答案是什么?

很简单,不要上高速。

这个结论是不是很耍流氓?

是是是,但它有效。就像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于解放司机,而在于让老头乐这种不需要驾照的赛博幽灵遍布大地,从物理上消灭复杂路况。

毕竟,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让问题本身无法发生。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