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

3个月进账158亿,何小鹏撕开盈利口

各位车友,你们敢信吗?小鹏汽车今年前三个月卖了9.4万辆车,狂揽158.1亿元收入,接近盈利。更狠的是,每辆车亏损从5.5万压到7000块——这哪是“以价换量”,这是在刀尖上跳舞,还跳出了利润空间!

而这一切的转折点,就藏在6月11号晚上发布的那台新车里:小鹏G7。它不光是名字听着像P7的弟弟,实打实是冲着“AI汽车”去的狠角色。我拿到试驾车的第一反应是:这车,怕是要重新定义什么叫“智能”。

G7不是升级,是“重构”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先说外观。G7乍一看有点像P7和G6的混血儿,但走近细看,你会发现它的设计语言变了。前脸取消了贯穿式灯带,改用分体式大灯+主动进气格栅,风阻系数做到0.248Cd——什么概念?比特斯拉Model 3还低。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它的设计理念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载体”。你看它的车顶,没有突兀的激光雷达“犄角”,而是嵌入式设计,跟天窗融为一体。这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感知系统更隐蔽、更稳定,也预示着:高阶智驾正在从“显性配置”变成“隐形标配”。

坐进车内,最抢眼的是那块87英寸的AR-HUD——官方叫“追光全景”。我试驾时正好经过一个复杂立交桥,导航箭头直接“贴”在前方车道上,转弯时箭头还会提前漂移,像游戏里一样立体。更绝的是,系统能实时标记出左侧盲区的电动车,甚至预测它会不会突然窜出来。

说实话,这种体验以前只在概念车上见过。而现在,它是G7的标配,而且是和华为联合开发的首款落地车型。这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是把驾驶信息从“仪表盘”彻底搬到“路面”上,相当于给眼睛装了个AI外挂。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图灵芯片:算力翻三倍,到底意味着啥?

发布会上,何小鹏说:“图灵芯片单颗算力是主流芯片的三倍。”这话听着玄乎,咱来拆解一下。

举个例子:老款芯片处理一个路口的多目标识别(行人、车、红绿灯),可能需要几百毫秒;而图灵芯片能在几十毫秒内完成,还能同时做路径预测、行为判断。这意味着,在雨天、夜晚或复杂路况下,系统的反应更快、更准。

我在城中村路段测试自动变道,系统提前300米就开始规划,不像某些车型临到跟前才慌忙并线。高算力带来的不是“能用”,而是“敢用”——你真的可以把手松开方向盘,而不是时刻准备接管。

但这块芯片的意义不止于“快”。它是小鹏自研的,意味着从底层架构开始就能软硬协同优化。比如系统可以根据你的驾驶习惯动态调整能耗策略,或者OTA升级时直接重写底层代码,而不只是换个UI。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有工程师朋友告诉我,图灵芯片的复用性极强,未来不仅能用在车上,还能下放给机器人、飞行汽车团队共用。这就不只是造车了,是在搭建一个“AI硬件平台”。

试驾感受:安静得有点“诡异”

动力方面,G7用的是后驱+磷酸铁锂电池组合,零百加速6.7秒。数据不算炸裂,但调校很“高级”。

我特意选了一段坑洼路试驾,底盘滤震干脆利落,过减速带时车身几乎没有多余晃动。关键是——静!太静了。电机声、胎噪、风噪都被压得极低,加上AR-HUD的信息投射,有种“人在舱内,魂在前方”的错觉。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你开启智驾模式,方向盘会轻微震动提示接管,音效也从“滴滴”变成低频嗡鸣,不吵人但足够警觉。这说明小鹏在交互设计上开始考虑“心理舒适度”,而不是一味堆功能。

不过,智能化越强,学习成本越高。我让一位50岁的朋友尝试设置导航,他花了5分钟才找到语音入口。科技应该服务所有人,不能只讨好年轻人。这点上,理想和蔚来做得更贴心。

用户怎么说?真实反馈来了

我采访了一位刚提G7的网约车司机老李。他说:“以前开油车一天油钱三百多,现在充一次电跑四五百公里,电费不到五十。关键是AR-HUD太实用,晚上接单不用低头看手机,安全多了。”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但也有人吐槽。一位女性车主反映:“自动泊车在狭窄车位经常失败,还不如自己倒。” 这提醒我们:再强的AI,也有边界。L3级算力≠L3级自动驾驶,目前仍是辅助,不能完全依赖。

横向对比:G7 vs 谁?

咱们拉三台车聊聊:小鹏G7、特斯拉Model Y、小米SU7。

维度 小鹏G7 特斯拉Model Y 小米SU7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智能座舱 自研图灵芯片,算力领先 FSD成熟,但国内受限 高通8295,生态联动强

抬头显示 87英寸AR-HUD(标配) 无 选装,尺寸较小

单车毛利率 15.6%(一季度) 约18% 23.2%

售价区间 预计22-28万(推测) 26万起 21.59万起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看得出来,G7走的是“技术差异化”路线。Model Y靠品牌和全球化积累,小米靠生态流量,而小鹏押注的是全栈自研+场景落地能力。

特别是AR-HUD这项配置,目前只有奔驰、宝马高端车型才有,小鹏直接下放到主力车型,这是要逼着行业卷“可视化智驾”。

盈利曙光背后的隐忧

158亿收入、亏损收窄到7000元/辆,看着风光。但别忘了,小鹏一季度销售费用高达19.46亿,同比增长超四成。推新太快,营销太猛,容易“赚销量不赚钱”。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MONA M03卖爆了,月销1.5万+,但定价11.98万起,毛利薄如纸。而G6改款降价2.3万,反而影响了G9的高端形象。产品线内耗,是当前最大隐患。

何小鹏想靠G7打开高端市场,但消费者买不买单,还得看交付后的口碑。毕竟,理想靠“奶爸车”立住人设,蔚来靠服务建立壁垒,小鹏的标签是什么?是“AI第一”?还是“最懂中国路况的智驾”?

未来怎么看?三条路,一条都不能偏

何小鹏说,小鹏有三条增长曲线:AI+汽车、全球化、人形机器人融合。

目前看,AI+汽车是基本盘。G7只是开始,明年会有更多车型搭载图灵芯片。海外月销近7000台,虽然没计入3万总量,但增速可观,尤其在东南亚和中东。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最让我好奇的是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听说新总部启用后,这些团队要合并办公,共享供应链和AI芯片。这已经不是造车公司了,是“未来出行集团”。

但话说回来,再宏大的愿景,也得一辆车一辆车地卖出去。技术可以激进,商业必须克制。

最后聊聊: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能车?

G7让我看到一种可能:未来的车,不再是“四个轮子加沙发”,而是“移动的AI终端”。但我们也得清醒:再强的辅助驾驶,也不能替代人的判断。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我始终相信,最好的技术,是让你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就像G7的AR-HUD,它不炫技,只帮你更安全、更轻松地到达目的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给你一台算力过剩但价格贵2万的车,和一台够用但便宜的车,你会怎么选?

评论区聊聊吧。我是爱开车的老覃,下次带你试试小鹏的增程版,看看能不能真的“续航自由”。

3个月入账158亿,何小鹏打开盈利门-有驾

(注:文中涉及竞品数据均来自公开资料及发布会信息,G7具体售价暂无官方公布,为合理推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