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产业群像|产业跃升 “皖车”崛起

图片

图片尊界生产车间。(图源:网络)

在尊界超级工厂,1800台智能机器人高效协作,机械臂精准舞动,物流小车穿梭不息,世界级智慧工厂的非凡气质扑面而来。6月18日,由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旗舰轿车尊界S800宣布量产,标志着百万元级国产高端轿车实现突破性量产。

如今,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烙上“皖”字印记。这片曾以“大包干”闻名的江淮大地,正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崭新高度。


聚能创新,跃升产业高地

今年4月,在奇瑞汽车混动之夜暨开源计划发布会上,奇瑞重磅发布了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这台发动机的热效率超过了48%,还采用了创新的设计结构,实现了26:1的膨胀比。未来,它甚至有可能让油耗进入“1升时代”。奇瑞还宣布,已经实现了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和电控系统的全栈自主研发。现在,奇瑞已经在多种动力系统上进行了布局,包括传统的燃油车、各种混动车型、纯电动车,还有氢能源车等。

图片在芜湖港朱家桥港区码头,整齐排列的奇瑞汽车等待装船出口海外。(肖本祥/摄)

这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安徽构建高能级创新生态的缩影。

奇瑞汽车新一代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实现48%以上的热效率,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实验线正式贯通……越来越多汽车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在安徽加速落地。

安徽始终把创新作为驱动汽车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以强促大的路子。

以前瞻思维链接高端创新资源。组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同时,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立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支持奇瑞集团牵头建设“开阳实验室”,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前瞻技术布局。

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市场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实施产业链协同攻关,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应用,推动核心技术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安徽聚焦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双招双引”与产业培育联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


聚势协同,锻造强劲链条

在合肥华霆动力的车间,激光焊枪精准游走于电池模组之间。这家为60家整车厂提供电池系统的企业,其秘诀在于“整车厂门前配套”——距离江淮整车厂仅30分钟车程的供应链生态圈。“上游合作20家电芯商,下游服务60家车企。”该公司总裁王扬道出链式协同的精髓。

图片

图为合肥华霆动力产车间现场。(张海帝/摄)

安徽正以“整零协同”重塑着汽车产业的筋骨。以“合肥——芜湖”双核为引擎,联动全域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奇瑞、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7家整车巨头与3000余家规上零部件企业深度咬合,形成覆盖整车、“三电”“三智”及后市场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合肥、芜湖对全省汽车产业链增长贡献率高达74.8%。宁国市的中鼎集团密封件全球份额超25%,亚新科实现无飞边皮碗量产全球领先。宣城700家零部件企业年产值超850亿元,皖北零部件产业增速领先全省20.8个百分点——多点开花的产业集群,共同托举起安徽汽车产量全国第一的桂冠。

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则打开区域协同新格局。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4.6%,“合肥——芜湖”双核贡献全省产业链增长的74.8%,皖北零部件产业增速领先全省20.8个百分点。G60科创走廊串联九城超4000家汽车链企,宣城作为“桥头堡”,推动传统零部件向新能源转型,年产值超850亿元。


聚智赋能,点燃应用引擎

图片合肥“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租车。(图源:网络)

在合肥滨湖新区,市民通过小程序一键呼叫,自动驾驶出租车随即平稳驶来。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安徽开放智能网联应用的日常写照。全省超3000公里智能网联测试道路、241张测试牌照,为技术落地铺就“试炼场”。合肥市作为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正加速车路协同技术从实验室驶向街头。

培育打造智能网联应用新场景,有助于吸引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我省已出台《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目标,并推动合肥入选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

安徽以场景创新为突破口,驱动汽车产业升级。在充换电基建领域,全省85.8万个充电桩织就密集网络,城区形成“2公里充电圈”,乡镇覆盖率超99%,高速公路服务区100%覆盖,“安徽充换电”APP打造全省服务“一张网”。场景应用更向生产端纵深拓展:尊界超级工厂运用298种搭接组合工艺与微米级焊接技术,让高强度轻量化车身“焊点无痕”;天合储能滁州基地的新一代工商储系统,通过智慧云平台实现精准管理。景区接驳、无人配送、智慧环卫等示范场景在全省多点开花,为技术迭代提供真实场景。

持续深耕汽车产业,安徽厚积薄发。1—5月,全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23.57万辆、61.33万辆,均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1—5月,全省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3.8%。

“下一步,我们将广泛链接各类资源,充分凝聚各方力量,‘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作出安徽贡献。”省工信厅副厅长施力表示。(文/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田云泽 海报/见习记者 钟文君 )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 / 安徽经济报 安徽经济网

编辑 / 郑宇鑫 校对 / 石大龙 审核 / 栗

安徽产业群像|产业跃升 “皖车”崛起-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