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一夜暴涨 175 亿元,小鹏汽车「支棱」起来了

最近小鹏汽车发布的财报在朋友圈刷屏了,不少人都说这家公司像是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

作为吃瓜群众,我第一时间仔细研读了财报内容,发现这里面既有让人拍案叫绝的逆袭故事,也藏着几个值得深思的行业密码。

市值一夜暴涨 175 亿元,小鹏汽车「支棱」起来了-有驾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这家曾经被唱衰的新势力车企,究竟是怎么实现绝地反击的?

先说最抓眼球的几个数据:一季度营收158亿同比翻了将近三倍,交付量直接冲到9.4万辆,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3.7亿砍半到6.6亿。

最让投资者亢奋的是美股当天暴涨13%,市值单日飙升175亿人民币。

这场景让人想起2020年蔚来走出ICU时的盛况,但细看小鹏的财报,这次翻身仗打得明显更有章法。

很多人看到交付量暴增330%可能会觉得"量大管饱",但拆开数据会发现门道。单车均价从去年四季度的15.3万降到14.6万,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究其原因,既有行业淡季的客观因素,更因为小鹏主动对老款车型降价清库存。就像卖手机的老款旗舰降价冲销量,虽然短期拉低了平均售价,却能快速回笼资金。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某种程度上是明智之举。

市值一夜暴涨 175 亿元,小鹏汽车「支棱」起来了-有驾

不过真正让投资人竖起大拇指的,是毛利率这个硬指标。整体毛利率从四季度的14.4%提升到15.6%,汽车业务毛利率更是从5.5%翻倍到10.5%。这就好比卖煎饼果子的,原本每卖一个亏五毛,现在居然能赚三毛。秘诀在哪?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了。以MONA M03为例,这款10万出头的走量车型一季度贡献了总销量的75%,虽然单车利润薄,但海量订单摊薄了研发和制造成本。就像特斯拉Model 3国产化后成本骤降一样,小鹏显然也尝到了爆款带来的甜头。

不过最让笔者惊艳的是那块"服务及其他业务"。这个包含技术授权、充电服务等业务的板块,毛利率竟然高达66.4%,贡献了14.4亿收入。这让我想起当年苹果靠App Store生态赚得盆满钵满的故事。小鹏给大众集团提供的技术服务费,本质上是在贩卖自己的智能驾驶技术,这种"卖铲子"的商业模式往往比卖车更赚钱。难怪何小鹏敢说要做人形机器人,看来他早就在布局新的利润增长点。

说到亏损收窄,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按照非美国会计准则计算,经营亏损是8亿,但加上5.4亿政府补贴后,净亏损直接砍半。这说明小鹏的主营业务其实还在亏损状态,但依靠政策红利实现了账面盈利。这就像学生考试,虽然实际水平只考了60分,但老师额外给了20分平时分,总评就及格了。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到,去掉这层"美颜滤镜",小鹏离真正的盈利还有距离。

接下来最考验管理层的是二季度指引。10.2-10.8万辆的交付预期,意味着单月平均要卖3.4-3.6万辆。这个数字放在整个新能源车市场不算夸张,但考虑到价格战持续升级,能否兑现就要看新车型表现。即将上市的G7和P7+定价25-30万区间,正好卡在特斯拉Model 3和国产高端车型的交锋地带。这个价位段的竞争激烈程度堪比手机市场的6000元价位,小鹏能不能杀出重围,就看这两款车的智能化能否形成代差。

何小鹏在财报会上画的"三曲线"大饼,听着比贾跃亭的生态化反靠谱多了。第一条曲线继续死磕AI汽车,第二条曲线剑指海外市场,第三条曲线押注人形机器人。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海外扩张策略,一季度欧洲英国和东南亚印尼市场的突破,说明他们没在东南亚搞低价内卷,而是选择高举高打。这比某些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用库存车倾销高明得多。

市值一夜暴涨 175 亿元,小鹏汽车「支棱」起来了-有驾

不过最值得深挖的是机器人业务的底层逻辑。当其他车企还在给量产车加装激光雷达时,小鹏已经把汽车EEA架构和智驾团队的技术复用到机器人研发。这种技术协同效应就像美团用外卖算法优化到店业务,一旦打通任督二脉,可能产生1+1>2的效果。特别是图灵芯片的算力达到现有芯片的3-7倍,这就好比给机器人装上了特斯拉FSD的电脑,难怪何小鹏敢说2026年就要量产。

但狂欢背后也有隐忧。二季度营收指引里藏着个小秘密:预估均价可能继续下滑,因为海外市场目前以低毛利车型为主。更棘手的是,整个新能源车市场正在经历淘汰赛,就像智能手机市场从百舸争流到华米OV四强争霸。小鹏想要杀出重围,不仅需要持续推出爆款,更要解决盈利难题。毕竟特斯拉花了十五年才实现稳定盈利,小鹏的盈利之路注定道阻且长。

回看这场逆袭,小鹏的策略很像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经典打法:先用低价抢占市场,再通过技术壁垒构建护城河,最后用生态反哺核心业务。MONA M03的走红验证了第一步的成功,图灵芯片和机器人布局则是第二步的关键落子。但能否像华为那样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还需要观察G7和P7+的市场反馈。

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看,小鹏的逆袭是件好事。越来越多的国产车用高性价比冲击合资品牌,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钱包。但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汽车行业的转型远未结束,接下来的淘汰赛只会更加残酷。小鹏能否把财报里的数字转化为持续竞争力,可能比单季盈利更重要。

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觉得小鹏这波逆袭能持续多久?三曲线战略到底是前瞻布局还是画饼充饥?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