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从东北到华北的电动车车主都在吐槽一件事。2025年11月初,气温刚降到零下,原本标着600公里续航的车,出门跑个30公里就剩一半电,开暖风更是掉电如流水。有北京车主晒出实测数据,自己那辆主流品牌电动车,夏天能跑500公里,11月只跑了350公里,少跑了150公里。
更惨的是哈尔滨的老李,零下15摄氏度时车直接趴窝了,充电桩前排起长队。评论区直接炸锅了,有人说冬天买电车等于买爹,还有人问新能源车企到底有没有办法应对冬季续航焦虑。今天咱们就来扒扒这冬季续航焦虑的病根到底在哪儿,行业内的新招能不能治住它。
第一部分:冬季续航为啥总怂了,2025年实测数据曝光真相扎心了
根据最新的行业测试数据,2025年初,美国一家叫Recurrent Auto的汽车研究机构分析了18000多辆电动车的实际驾驶数据。结果显示在0摄氏度及以下环境下,电动车平均续航里程缩减了20多公里左右。但这只是平均值,在北方地区极寒条件下,零下10摄氏度以下,电动车续航损失能达到25到30多公里,最低的甚至只有一半的续航。这数据一出来,网友直接调侃说厂家宣传的续航是夏天限定版,冬天自动切换乞丐模式。那问题来了,为啥一到冬天,电动车的电就像被偷走了一样呢。
核心原因其实就俩字,电池怂了。咱的电动车用的多是锂离子电池,这玩意儿跟人一样怕冷。低温环境下,电池里的锂离子活性大幅降低,就像人在冰天雪地里跑不动,电池搬运电子的速度也变慢了。举个例子,常温下电池充放电效率能有90多的活性,零下10摄氏度时直接跌到60,相当于本来能跑100公里的电,现在只能跑60公里左右。更糟心的是,冬天开暖风简直就是电老虎。燃油车靠发动机余热取暖几乎不费油,但电车得额外启动PTC加热器,功率普遍在3到5千瓦之间。
相当于车上挂了个24小时开着的电暖炉,一小时就能耗掉15到25公里的续航。有车主吐槽说,开暖风前显示能跑300公里,开了半小时只剩200公里,吓得他赶紧关了,结果冻得手都握不住方向盘。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不开暖风冻到不行,开暖风续航掉得飞快。所以很多北方车主冬天的体验就是,要么冻着,要么没电,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这时候就有厂商跳出来说,我们用了更耐寒的电池材料。但问题是,目前市面上90的电动车用的还是三元锂或磷酸铁锂,低温性能的提升有限。所以2025年冬天,面对这场冬季续航大战,各大车企都在寻找解决方案。特斯拉靠热泵空调、比亚迪靠新一代刀片电池、其他品牌也在探索预热保温等多种技术路线。
到底谁的方案最靠谱,咱们得仔细看看。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车主的用车体验,还关系到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能不能在北方市场扳回一局。毕竟,北方冬天是电动车的最大考验,如果这道坎迈不过去,再多的续航都是空话。
第二部分:行业应对方案对比,热泵、新电池、预热系统,哪个最靠谱
市面上应对冬季续航的方案其实不少。比如特斯拉的热泵空调、比亚迪的新一代刀片电池,还有其他品牌正在探索的电池预热系统,到底哪个最有效呢。咱们来对比看看。
特斯拉的热泵空调通过回收车内废热给电池和座舱供暖,确实能降低能耗。根据2024年到2025年冬季研究数据,搭载热泵系统的车辆平均续航保持率达到83,而没有热泵的车辆平均为75。这个差距看似不大,但对于续航焦虑的车主来说,就意味着多跑十几公里,这就能决定到不到充电桩的问题。特斯拉Model X在低温下的续航达成率能做到89,Model S能到88,Model Y能到86。这些数据远高于业界平均水平。
但热泵也有缺点。在极寒环境下,零下15摄氏度以下,热泵的效率会有所降低,因为冷媒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热量就变得困难了。而且热泵只解决暖风问题,电池本身的活性还是得靠其他方式辅助加热。比如,大众ID.4这种没有热泵的车型,在低温下的续航达成率只有64左右,明显吃亏。
比亚迪的新一代刀片电池采用改进的电解液配方,具有更好的低温特性。根据官方信息,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这款电池的放电容量能达到80,比上一代高了10多个百分点。这是个巨大的进步,因为放电容量高意味着在低温下电池能更好地释放能量,续航也就更稳定。比亚迪还在部分车型上采用了脉冲自加热技术,能在零下20摄氏度环境下完成充电,这在业界算是绝活。
但新一代刀片电池也有代价。这种电池成本较高,会反映在车价上。有人估算,搭载第二代刀片电池的车型价格会比普通版本贵一些。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用钱换体验的方案。
其他品牌正在探索的方案包括预热系统、电池保温层、智能温控算法等多种思路。这些方案通常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提前加热加上保温加上智能控制的组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冬季续航问题。但效果因品牌和技术实现方式而异。有些厂商的预热系统确实能把冬季续航损失从30多压到15左右,有些效果就一般般。
从行业角度看,这场倒逼技术升级的竞争是有益的。以前厂商要么靠堆电池容量,导致车重增加,要么靠宣传理论续航,实际缩水严重。而现在用户更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冬季可用性。多种技术方案的并行发展和竞争,正在逐步改善这个行业的现状。热泵、新电池、预热系统,这些方案各有优劣,没有绝对的赢家。关键是看哪个方案能既能有效改善冬季续航,成本又不会太离谱。
第三部分:预热系统真能破局,技术原理与用户关注点解读
现在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关注预热系统这个方向。这套系统通常分为几个关键部分,远程预加热、电池保温层、智能温控算法。先说远程预加热,车主通过手机应用提前激活预热功能,车辆就会启动驻车加热模式。利用车载的辅助电源给主电池组缓慢加热,把温度从零下10摄氏度提升到安全工作温度范围,大概是15摄氏度左右。这样电池就提前热身,上车时活性更好,续航也就更稳定了。
更贴心的是,如果车主忘了提前操作,车辆还可以根据天气预报自动触发加热。比如检测到明天早晨气温低于零下5摄氏度,系统会在夜间低谷电价时段自动给电池暖身。这样既省事,又能利用低谷电价,一举两得。再说保温层,部分车型在电池包外面采用了高效隔热材料。这类材料的隔热性能比普通泡沫强很多倍,相当于给电池穿了件羽绒服。即使外界零下15摄氏度,电池内部的温度也能在1小时内只下降2到3摄氏度,避免热量快速流失。
最后是智能温控算法。系统会根据实时温度、电量、驾驶习惯动态调整加热功率。比如你急着上班,它会优先加热电池核心区域。要是你只是慢悠悠买菜,就慢慢焖着省电。这种智能化的方案既能保证续航,又能避免过度加热导致的电池衰减。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这套系统确实解决了用户的痛点。以前很多电动车的预热功能需要插枪操作,也就是晚上插电后才能加热。但现在很多新方案支持无桩预热,哪怕你停在没充电桩的老小区,只要提前用应用下单,靠车载储能就能完成加热。
这对很多城市老住宅小区的车主来说,真的是救命稻草。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没有充电设施,冬天早上起来发现零下12摄氏度,打开应用点了立即预热,洗漱完上车时续航显示只掉了5公里左右。开暖风后每小时只掉8公里,终于敢开电车上班了。这就是技术改进给用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预热系统的成本也相对可控。增加的成本主要来自于辅助电源、隔热材料和控制系统,总体来说不会大幅推高车价。有人估算,增加的成本可能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而这点成本投入,换来的是冬季续航的显著改善,对很多消费者来说是划算的。而且,从长期来看,用户少跑1到2次充电桩,电费省下来的钱也能逐步回本。
第四部分:网友吐槽与疑问,这些问题你也有吗
各大品牌的新方案发布后,评论区直接成了冬季续航辩论赛。有人为新技术叫好,也有人提出各种质疑。咱们挑几个典型的问题聊聊。
首先是安全问题。很多人担心预热系统会不会增加自燃风险,低温加热安全吗。这个顾虑其实很正常,毕竟电池安全是大事。根据正规厂商的介绍,驻车加热功率一般控制在1千瓦左右,相当于一个小电暖器。加热过程中会实时监测电池温度,一旦超过安全阈值,比如45摄氏度,系统就会立刻停止。另外,辅助电池和主电池之间有隔离电路,不会出现连带过热的情况。从目前的安全记录看,正规品牌的预热系统并未发现明显的安全隐患。专业测试也都通过了,所以这一点可以放心。
其次是可用性问题。没有充电桩的老小区,靠车载辅助电源加热能撑几次呢。这也是个实际的问题。一般来说,车载辅助电池的设计容量能支持多次预热,具体次数因车型而异,通常是3到5次。足够应对连续3到5天的短途出行了。如果长期不用,系统会在夜间低谷电价时段自动补电,保证随时可用。实在没电了,也可以插普通插座给辅助电池单独充电,1小时就能充满。所以从实用性角度,这套系统的可用性还是不错的。
第三是地域适用性问题。这功能会不会只在北方有用,南方冬天也需要吗。其实南方冬季湿冷环境下,电池活性也会下降。比如在0摄氏度时,南方电动车的续航损失也有15左右,只是不如北方明显。预热系统在5摄氏度以下就会自动触发,所以无论是东北的零下20摄氏度,还是江浙沪的0摄氏度,都能有所帮助。有广东车主反馈说,冬天开暖风时续航掉得慢了,总算不用裹着羽绒服开车了。这说明这套系统对南方也是有益的。
还有人问,这么多种方案,到底哪个最靠谱呢。说实话,没有绝对的答案。热泵空调在中等寒冷环境下表现最好,新一代电池在极端低温下有优势,预热系统成本低用户体验好。对消费者来说,最好的方案其实是根据自己的用车环境来选。经常在东北用车,那就选搭载新一代电池的车。在城市里短途使用,预热系统就够了。有条件的话,热泵加预热系统的组合方案效果最佳。
总的来说,2025年的冬季续航大战,各大厂商都在想办法改善,用户的选择余地也大了起来。这是个好现象,说明这个行业在进步。
结语:冬季电动车出行,终于看到曙光了
从2025年11月的这场冬季续航大战能看出,无论是热泵、新电池还是预热系统,各大车企都在想办法改善冬季续航问题。这些方案都不是终极解决方案,但它们共同戳中了用户的痛点。用户需要的不是理论续航,而是实际可用性。多种技术方案的并行发展和竞争,正在逐步缓解冬季续航焦虑。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今年冬天的车企表现确实比去年好。不管是热泵的普及,还是新电池的推出,或者是预热系统的创新,都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这意味着冬季买电动车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可以有根据的选择。
但还有一个深层的思考。冬季续航问题之所以长期困扰行业,根本原因还是电池技术的局限。这不是某一个厂商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整个行业共同进步。未来,无论是固态电池的突破,还是新型的电解质材料,或者是更高效的热管理系统,都会进一步改善这个局面。
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选对车型就能大幅改善冬季体验。下次再有人问冬天能买电车吗,咱可以更有底气地说,选对技术方案,冬天照样敢开。而对于想在北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厂商来说,冬季续航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必选题,不是加分项。
最后的灵魂拷问,如果让你在续航缩水30多公里的普通车和续航损失更低的新方案车型之间选,你会怎么选呢。你觉得热泵、新电池还是预热系统,哪个最能解决你的冬季续航焦虑呢。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想法和经历。也许你的故事,能启发更多的人在冬天坚持用电动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