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成都车展,一眼就被零跑的展台吸引了,没啥炫酷灯光也没几百平的亮丽广告牌。反而就是两个车摆中间,一个靠标牌写着第1万台交付,旁边还贴着,37天内跑完了。这速度,放在行业里算快的了吧?起码让我觉得,哦,加快了。咦,我还真好奇,这么快交付是靠啥?真的是量产效率提升?还是别的原因?不过官方说法就是产能一盘棋,供应链整合上了点心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顺便翻了个相册,居然有人还拍了不同颜色的车头图),那张粉色那款的图特别吸睛。试想把一款纯电车涂得像时尚杂志上的粉色系,看来确实有不少年轻女性买账。而且,这次摩根粉还能免出场费,估计是为了冲销量、扩大影响。你觉得,彩色车是不是将来跟个性化、自由越来越挂钩了?
现场调研板还写着女性用户占比超40%,我一问工作人员,果然,粉色系被抢得不亦乐乎。怎么说呢?颜值在选车里无形变得越来越关键。尤其是颜值加分项不用多花钱,还是个实惠,难怪很多人偏爱。有时候我还在琢磨,是不是年轻人买车太喜欢看得见的东西?在买手机、穿衣服,都喜欢赶潮流,选车也是一样。
续航能不能满足日常?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现实。B01 650公里的续航,超80%的用户都拼命要选长续航版本。我试问:谁每次出门都考虑充电?估算下,市区通勤20公里,两周充一次电也不难。加上城际出行,如果没有特别极端的用车场景,650公里差不多够用到爆。这也反映出,厂商把续航做得足够稳,其实是顺应用户的购物本能——多一点续航,心里踏实。
一边聊这个,我又想到,激光雷达选装占比50%+。这是个奇怪的比例——到底支持到什么程度?我持怀疑态度:是不是买的人多半是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或者说,谁会愿意多花钱买个能帮你自动泊车或者高速领航的东西?会不会有人总觉得技术越高级越安全,哪怕贵一点或复杂点?这里我又开始疑惑:有多少用户真正用到激光雷达?运气好的话,是真的方便;但其实大部分用车,还是惯自己操控。
设计上,B01走简约,贯穿式灯组晚上一亮,确实挺有辨识度。尾部线条也不算可爱,偏运动但不夸张,我觉得就是平时用着舒服、不用觉得突兀。比起一些装饰狂魔的车,还是耐看点好。
说到B10 SUV,这车的外观色彩真让人意外——摩根粉!工作人员说灵感来自马达加斯加的摩根石,挺有诗意,但我心里在想:这名字叫摩根粉,是不是其实想给它带点贵族感?我记得旧时买衣服时追求颜色命名,都喜欢用点带点神秘或贵气的色名。现在看来,除了颜值还必须配包装。
它的续航,两个版本,510和600公里,现场还真有实测数据:从杭州开到霍尔果斯,跑了5000公里,续航其实达到了83%左右(估算:实际续航达成率84.68%,样本少,估算不准),是个不错的指标。这让我想:官方和实际打架的事常有,但实际驾驶情况更可信。用心跑1000公里,这能帮你打个样,毕竟平时出短途,实际续航才是真格。
性能方面,218马力,零百6.8秒,感觉不是硬核的数字,但日常用足够。唯一让我有点疑问的是,这个动力在同级别里是不是偏中庸?我觉得,太追求极限反而变得不务实——比起追马力,我更在意平顺性和油门反应。但这其实也反映出:大多数人买车还真就是开着舒服、用得顺心。
车里空间表现也不错,2735毫米轴距,放两成人很宽裕,后备箱容积也够用,特别是那个魔术拓展孔。我从来没想过能在汽车门上装储物架,这算是生活场景的升级?带娃出门,零碎东西还能巧妙收纳,挺方便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自己一直在琢磨:高速领航,能帮我们减不了多少压力?我身边有人开长途,真是说好不一样。有时候我觉得,辅助驾驶的实用性还得看行驶惯。
零跑这次还把B10推到欧洲去了,欧洲市场对续航、品质的要求高得多。第一批车送到慕尼黑车展,估计是想找国际范儿,但我在想:海外用户会接纳我们国产同价位、同配置的车吗?毕竟人家对品质感的定义比国内严格太多。再加上,今天还遇到朋友,他说:外面那些修理店,没说一句都敢赌自己用几年。——考验还没结束。
销量方面,1-7月出口近2.5万台,那其实还可以。结果一想,并不是说销量越大越好。每个人为什么选择?是不是刚好在我在乎的点上做得更好点?让你省心点、方便点,或是脸面多点。可我又在想:到底谁能做到绝对完美?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人说,女性用户喜欢彩色车,情感匹配强。我倒觉得,有时候买车真比爱情复杂,得找到行走的幸福感。下一次,我得去试试那辆运动版或者带踏板的SUV,感受下,真实需求到底在哪。
这次逛完,反而让我明白了:厂商那点市场规划里,数字样本多,心里还真没啥谱。到底新一代的用户,是颜值控还是续航控?还是两者兼得?我还在想——什么时候,车辆的感官体验能变得比技术指标更重要?或者只能这样,陪着它走一段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