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化、智能化与全球化三股浪潮的冲击下,广汽集团正以“破茧之痛”换“新生之力”,彰显出中国车企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的转型魄力。
本文首发于E汽车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E汽车记者 Tiffany
编辑|十三叔
今年7月,广汽集团以超乎寻常的频率,多次登上热搜。
从伦敦签约挺进英国市场,到日内瓦斩获联合国AI标杆案例;从董事长冯兴亚宣布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到其公开反思技术路线误判。
表面上看,这是一系列的分散事件,实则串联起了广汽集团在“科技广汽”的战略指引下,直面阵痛、加速转型的立体拼图。
从产品出海到生态扎根,大广汽实现全球化突破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深度调整、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广汽集团的国际化布局已跳出“单点试水”的初级阶段,进入“体系攻坚”的关键期。
当前,全球汽车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可逆的发展主流,欧洲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源地与高端市场标杆,其新能源转型速度与消费成熟度均居世界前列。在此背景下,广汽集团的国际化步伐持续提速,并呈现出“精准打击”的鲜明特征。
7月15日,广汽与全球顶级经销商安利捷(Aljabr)正式签署协议,宣布进军英国市场。根据规划,广汽集团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在英国推出AION V和AION UT两款战略车型,这是继4月布局波兰之后,广汽“欧洲市场计划”的又一重要进展。
而英国的战略价值尤为突出:作为欧洲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其纯电动车渗透率已达24.8%,年增速超30%,既是新能源消费的高地,也是全球品牌竞争的“试金石”。借力安利捷成熟的渠道网络与本地化服务能力,广汽不仅能规避海外市场“拓荒期”的合规风险与文化壁垒,更能通过终端数据反哺产品迭代,为后续全产业链“生态出海”奠定坚实基础。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上,广汽与华为联合开发的“AI赋能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方案,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入选全球14个制造领域标杆案例。这不仅是中国汽车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一次技术突破,更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智能化能力获得国际权威认可,成为行业里程碑事件。
该方案构建了“1+3+3+N”自主AI架构,在智能驾驶仿真、智能故障诊断、智能排产等多个核心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际应用中,依托这一智能化方案,生产排产时间可缩短60%,不仅能高效缓解供应链压力,还能显著降低库存成本,为汽车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从深耕欧洲核心市场到技术实力获全球权威背书,在《E汽车》看来,广汽集团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是企业自身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更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标准输出”跨越的坚实步伐。
直面问题,广汽进入“战时状态”下的战略突围
国际化突破的背后,是广汽对自身“转型阵痛”的直面。正如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的表态:“广汽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并提出“三大战役”再造新广汽。
而这本质上是对“大企业病”的自我革命,也是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应答。要知道,当前新能源转型加速倒逼传统格局洗牌,供应链重构带来持续冲击,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中国汽车品牌既面临着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的压力,同时也迎来了换道超车的关键窗口。广汽集团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与精准布局的战略定力,率先打响了一场关乎长远发展的突围之战。
首先,它重点体现在广汽对于市场痛点的精准击破。
面对新能源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用户需求日趋细分的现状,广汽聚焦“技术差异化”,在电池安全、智能座舱、续航里程等核心领域持续加码。
比如,其自研的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通过“预针刺”等严苛测试树立行业安全标杆;针对家庭用户打造的“全场景智能空间”概念,将汽车从交通工具升级为移动生活载体,精准捕捉新消费趋势下的市场空白。
另外,冯兴亚更是公开反思:“对用户里程焦虑把握不足,错失增程市场机遇。”基于此,广汽集团火速调整产品布局。其中,昊铂HL增程版将于8月上市;与华为合作的华望汽车(含增程/纯电车型)2026年面世。纯电与混动的“双轨并行”,是广汽对市场现实的务实回归。
在产业链韧性构建上,广汽集团则从“单一采购”转向“生态共建”。面对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全球性难题,广汽不仅与上游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绑定,更通过资本入股、联合研发等方式深度参与产业链关键环节。
比如,在动力电池领域,与宁德时代共建“无钴电池”研发中心;在智能芯片领域,携手地平线推进车规级芯片国产化替代,构建起“自主可控+弹性互补”的供应链体系,为持续输出高品质产品筑牢根基。
而在全球化赛道上,广汽集团更显主动出击的锐气。不同于以往“产品出口”的初级模式,广汽以“本地化运营+生态出海”双线并行,在欧洲、东南亚等核心市场加速落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网络”三位一体布局。恰如此前英国市场的落子与联合国舞台上的技术亮相,其每一步动作都指向“从进入市场到扎根市场”的深层目标,通过融入当地产业链、适配区域法规标准、贴近用户使用场景,让“中国智造”不仅成为产品标签,更成为全球市场认可的价值符号。
从本质上看,冯兴亚直面问题所在,并非被动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主动把握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觉醒。在这场突围战中,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次市场深耕、每一步全球布局,都是广汽集团对转型的注解。
写在最后:
当一头巨象决心转身,最剧烈的震动往往发生在重心偏移的瞬间。
纵观广汽集团近期的动作,一条清晰的转型逻辑正在浮现。以AI智能制造为技术底座,筑牢“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根基;以欧洲高端市场为突破口,完成从“中国品牌”到“全球品牌”的认知跃迁;以“用户需求反向定义产品”的思维,打破新能源市场同质化困局。
从市场策略的快速校准到技术壁垒的持续筑高,从全球化的深耕细作到产业链的韧性重构,广汽集团突围的每一步,都隐藏着突破壁垒的硬核力量,正如“大象”的转身,或许不够轻盈,却足够坚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