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SUV大爆款,15万7座四驱油耗6L,汉兰达压力山大!

最近,一篇关于本田汽车的文章在很多人手机里传来传去,标题起得特别抓人眼球,说本田出了一款才卖十五万出头的七座SUV,不仅是四驱,油耗还低到百公里才6升,直接让市场上的老牌七座车标杆汉兰达都感到难堪。

文章里还讲得有鼻子有眼,说谁谁谁提了车,开着怎么怎么爽,性价比高到让人不敢相信。

这事儿听起来确实太美好了,对于许多想买一辆大空间、价格实惠的家用车的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本田SUV大爆款,15万7座四驱油耗6L,汉兰达压力山大!-有驾

但咱们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好的事吗?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台传说中的“神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台车到底存不存在。

文章里提到的车型叫本田BR-V。

很多人看到“本田”这两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广汽本田或者东风本田,觉得这肯定是国内卖的车。

但只要你稍微花点时间去查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关键事实:本田BR-V这款车,从来没有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官方渠道正式销售过。

它确实是本田旗下的一款产品,但它的主战场在东南亚市场,比如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这是一款针对那些市场需求特别开发的车型,说白了,就是一款“海外特供车”。

这就好比你听说某个国外快餐品牌有一种特别好吃的汉堡,但人家只在自己国家卖,咱们这儿根本就没有,你听得再馋也没用。

那么,文章里说的“十五万九千八”的价格、“四驱”、“1.5T发动机”这些听着特别诱人的配置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就是信息被巧妙加工和拼接的结果了。

本田SUV大爆款,15万7座四驱油耗6L,汉兰达压力山大!-有驾

第一,价格问题。

本田BR-V在海外的售价,如果直接换算成人民币,确实大概在十五六万这个区间。

但海外的售价跟咱们国内的售价完全是两码事。

一辆车要进口到国内,或者在国内生产,涉及到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还有车企根据中国市场制定的营销策略、配置调整等等,成本和定价逻辑完全不同。

直接把海外价格拿来说事,忽略了所有中间环节,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导。

第二,动力和驱动系统。

文章声称它搭载1.5T涡轮增压发动机,还有四驱系统。

这更是彻头彻尾的张冠李戴。

真实的本田BR-V,为了控制成本和油耗,主要搭载的是一台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就是和本田飞度上那台发动机技术同源的,最大马力在121匹左右,根本就没有“T”也就是涡轮增压。

而且,作为一款主打经济实用的入门级家用SUV,它全系基本都是前轮驱动,根本就没有提供过四驱版本。

你想想,增加一套四驱系统,成本要上去一大截,油耗也会增加,这完全违背了它在东南-亚市场经济实惠的定位。

所以,所谓的“15万、七座、四驱、1.5T本田SUV”,实际上是一个把消费者最渴望的几个优点(大品牌、多座位、低价格、高性能)强行捏合在一起的、根本不存在于现实中的“缝合怪”。

本田SUV大爆款,15万7座四驱油耗6L,汉兰达压力山大!-有驾

那么,一个明显是虚构出来的产品,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甚至让很多人信以为真,连三十多万的汉兰达都被拉出来反复比较呢?

这恰恰说明,这篇文章虽然内容是假的,但它精准地击中了当前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几个真实痛点。

一方面,是普通家庭对合资品牌七座SUV“高价低配”现象的普遍不满。

以汉兰达为例,它多年来一直是七座SUV市场的标杆,以空间大、质量可靠、保值率高著称。

但与此同时,它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动辄三十多万的落地价,内饰设计却相对朴素,智能化配置也跟不上时代潮流。

很多消费者心里都有一个疑问:我花这么多钱,到底买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还是在为那个车标和所谓的品牌光环支付了过高的“品牌溢价”?

这时候,一篇告诉你“本田”这个同样响亮的品牌,能用一半的价格提供类似功能(七座)甚至更好配置(四驱)的文章出现,就完美地迎合了这种不满情绪,给了大家一个宣泄的出口,让人们觉得“不是我买不起,是它卖得太不合理了”。

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中国家庭用户对于一辆“全能型”汽车的极致渴望。

咱们老百姓过日子,讲究的就是一个精打细算、物尽其用。

买车这么大一笔开销,自然希望它能面面俱到:空间要大,最好能一次性拉上一家老小出门旅游;油耗要低,毕竟每天上下班加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动力不能太差,跑高速得有劲;品牌还得有保障,开出去放心也有面子。

这台虚构的BR-V,完美地满足了所有这些幻想。

它就像一个理想化的解决方案,告诉人们可以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本田SUV大爆款,15万7座四驱油耗6L,汉兰达压力山大!-有驾

这种巨大的诱惑力,让很多人暂时忽略了去核实其真实性。

然而,当我们从这个虚构的故事中回到现实,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真的需要一个虚构的“本田BR-V”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吗?

完全不需要。

因为在真实的中国汽车市场里,尤其是在15万到20万这个价格区间,能够满足甚至超越这些需求的优秀车型,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挂着我们中国自主品牌的标志。

大家不妨把目光从那些虚无缥缈的合资“神车”上移开,看看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选择。

如果你追求的是宽敞的七座大空间和极致的性价比,可以去看看吉利豪越L、奇瑞瑞虎8 PRO或者瑞虎9,这些车的尺寸和内部空间都实打实地达到了中型SUV的级别,第三排不再是只能应急的“小板凳”,坐着也舒服得多。

它们的内饰用料、科技配置,比如巨大的中控屏幕、流畅的智能车机系统、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更是同价位合资品牌想都不敢想的。

如果你既想要动力强劲,又想省油,那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就是现实中最好的答案。

一台宋PLUS DM-i或者唐DM-i,在城市里可以当纯电车开,用电成本极低;跑长途没有里程焦虑,馈电状态下的油耗也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要低。

而且电动机驱动带来的那种安静、平顺且迅猛的加速体验,是传统燃油车无法比拟的。

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的理想状态。

总而言之,那篇广为流传的文章,虽然描绘了一个不存在的产品,但它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市场真相:在满足中国最广大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方面,合资品牌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它们的产品更新速度、配置诚意和价格策略,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的期待。

而正是它们留下的这片巨大的市场空白,被我们奋起直追的中国自主品牌用技术、用产品、用诚意牢牢地抓住了。

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幻想一个海外的、虚构的“救世主”了,因为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性价比好车时代,已经到来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