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风起云涌,竞争激烈到堪比娱乐圈的明争暗斗。说起美国的新势力品牌,就不得不提Rivian与特斯拉。一个专注于电动皮卡和商用车的粗犷“硬汉”,一个靠高性能轿车与SUV席卷全球的科技巨头,两者在定位与发展路线上的确没啥交集。可偏偏最近,Rivian的CEO RJ·斯卡林奇盯上了中国的新兴品牌小米汽车,你一定会好奇美国的新势力汽车巨头为何对中国的小米SU7这么感兴趣?
这事还得从拆车说起。不久前,Rivian好生生地拆了一辆小米SU7,还堂而皇之地称是行业常规对标评估,让人不禁想起小时候拆隔壁小伙伴的小人书研究的场景。其实,这事也算不上稀奇,据了解,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的汽车厂商也拆解过小米SU7。毕竟,小米SU7从上市开始就在市场上占据了不小的热度,作为中国品牌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张新名片,汽车行业自然少不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套路。
不过,斯卡林奇的分析倒是道出了美国汽车制造领域的一些痛点。他指出,小米SU7之所以能以低价格打入市场有两个关键因素更低的人工成本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话乍一听头头是道,但细细一琢磨,却未免有些片面。中国汽车的崛起真的只是靠政策扶持和低价劳动力吗?
先说说人工成本。没错,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人力成本的确低,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劳动力成本更便宜的地方,比如非洲、东南亚,就难以出现像小米这样的企业呢?显然,这个问题并非劳动力这么简单。实际上,中国早已拥有成熟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设计到制造再到供应链,早已经跑出“粗加工”阶段,而人工成本低只是锦上添花的一个因素。你看看成功品牌背后的复杂产业链,就明白光靠便宜的劳动力是跑不远的。
再来说政策支持。斯卡林奇不无揶揄地提到中国政府对电动化的支持力度。可是他转头一看自己家情况也不差,早在公司成立前,美国能源部就给了66亿美元的贷款,州政府又追加了8.27亿美元的生产扩建资金支持。不止如此,Rivian在2021年上市时募资高达120亿美元,直接刷新了美国IPO市场纪录。这情况说是“别人家的政策支持”,不如说本质上是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普遍现象。汽车工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一环,政策支持背后更多是希望培育一个在贸易、科技、环保上占据优势的创新产业。
当然了,同样身披“国家支持”的光环,为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表现得更加“爆款化”,而许多其他地区的企业却难以望其项背?这就涉及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整体环境。举个通俗例子,好的土壤能孕育丰收的作物,但如果土壤不“肥”,撒再多种子也长不出茁壮的青苗。换句话说,中国不只有政策的浇灌,还有多年积累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宽广的消费市场。无论是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供应链的成熟度,还是市场的多样化,中国都形成了一整套能够高效运行的生态系统,这是许多新兴市场无法直接复制的。
对于Rivian的拆车行为,倒也值得点赞——这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开放交流”,说白了就是一场技术互联。关键是拆完之后,别急着在对标本上画重点,还是得好好思考如何创新,而不是追着别人打对标。这场全球化的技术竞赛里,能拆解别人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是看中别人家的人工成本,那不如直接全员“搬砖”,结果等竞争者再升级,你会发现自己永远只能站在赛道的起点打转。
一辆小米SU7拆出了多少产业背后的故事?一场拆解评估又能换来多少深刻反思?拆解容易,但思考和行动更难。如果你是消费者,会更关心的是未来市面上的电动车到底便宜好用,这不是某一家公司拍拍脑袋就能解决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Rivian的“拆车研究”,到底是要学技术还是学价格?对我们车主而言,又能看懂多少商业背后的真心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