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突然火起来。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销量已经破了750万(估算,样本少,不一定准),占据整体乘用车市场超过50%这个比例,这个数字让我觉得,好像真挺不可逆的。去年对比,今年的销量增长36.7%,增速明显放慢,但份额却一直稳坐半壁江山。这让我开始琢磨——这股趋势还能持续多久?
前几天我在修理厂打听,技工跟我说:老板,你知道吗?现在连开个普通的油车都觉得麻烦,手续、排放、油耗,早就没有以前那么划算了。他还笑着补充,新车折扣、补贴、免税,各种优惠都堆在一块儿,买新能源汽车的门槛都快比买房还低。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现在买新能源车的人,心里比之前更轻松一些。
有个细节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过一份调研:去年新能源车平均价格估算在15万到20万之间(体感,样本有限),折算下来,百公里能源成本大概在1块钱以内(纯电,估算油费啥的远远高于这个数),觉得能省便宜的地方就不用太犹豫。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政策方面的事儿其实挺复杂的。很多朋友都说,新能源车优惠快断了,我倒觉得,这其实就像你开一辆涡轮增压的车,总会有个可能不再优惠的时间点,但具体什么时候,谁都说不好。官方消息一直在变,崔东树那次提醒不要相信谣言。其实我心里也明白,政策调整不可能一刀切,毕竟,去年三次延长补贴,工业基本都还在炼油。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传统油车,油耗成本也不是小数点后几毛钱,但开起来就麻烦。一辆车百公里油耗大概8L(估算)7.5元(粗略)=约60块钱的油费,算上保养、保险,年开一万公里,差不多也得花个六七千。新能源车,比如特斯拉 Model 3,更换电池的寿命估算8到10年,心算折合,电费、充电桩成本每百公里大概能压在0.8元到1元左右,日常开起来比油车便宜不少。
但你要问我:这政策会彻底结束吗?我其实没细想过这个问题,最大的可能是,政策调整会变得逐渐锁定优惠的边界,不会一下子就全砍。比如说,去年减免到2025年底,今年延长到2027嘛,下一步可能就是优惠额度逐步降低,直至退出。我猜,未来几年,国家可能会像调一样,按季度调整新能源车的补贴和税收政策(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从企业角度看,研发成本早就堆得像砖墙——你想想,一款车的核心技术,像电池、驱动系统、感应那块最重的魂,都得不停变革,有时候我觉得研发就像是打拼一场迷宫。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到了一个比拼实力的阶段。连续几年爆发式增长,产业链布局基本成型,零部件厂商也不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是逐渐形成相互牵制和合作的格局。供应链上,电池企业可能比车企还狂,但一旦未来新能源政策收紧,可能也会引发新一轮的洗牌。这点上,我觉得供给端用个比喻:像修路跑车比赛,车手都提前调试好了,关键看谁会打眼,而打眼的地点很多,政策、技术、成本、市场。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新能源产业已成占比80%的趴子,谁还能在这趟列车上跑得快?答案可能放在那些能不断突破成本、提升续航的企业。比如说,某电池厂吹起了新一代固态电池风,说不定十年后,续航翻倍,价格还能再降一半?不过这新一代的说法,也许只是广告词。毕竟没人会告诉你,实际能用的技术还在验证阶段。
我曾经跟一位销售聊过,他说:今年卖新能源车的客户,几个意思都有。有人冲着补贴,来看看价格;有人真的觉得环保重要,除了钱还关注科技。我觉得,这个行业像是搞投机的,也像是追梦的。比如我เอง,偶尔更喜欢开开油车,感觉动力更猛,油耗也能接受。市场上的趋势,让我不得不承认:未来新能源可能真如胜利者通吃一样。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新能源车的续航都能变成300公里以上,充电五分钟能放空一百公里油耗的汽车,普通消费者的心态会不会变?是不是就像我们从电饭煲用到微波炉,从一直觉得快餐不健康到惯快节奏生活?这个转变,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快。
(这段先按下不表)
虽然,政策能变,市场也会变,但我一直在想:在未来的某天,我们会不会像开电动滑板一样,轻轻一句我喜欢,就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还是说,路上那些还在摇晃的油车,依旧会有他们的坚持?这问题让我觉得挺有趣。
毕竟,不管怎么说,最后还是落在那一抹细节——你今天想开多快,开到哪儿去。也许,下一次我会带着朋友去那家还带烟味的修理厂,看一看那些还在抱怨充电不便的汽修工,和他们聊聊这场汽油梦还能坚持多久。
你说,未来的汽车,是不是早已在某个角落静静等着我们去发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