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自称"铁杆车迷"的男子偷偷溜进赛力斯工厂,拍下未上市的问界M9内饰照片并发布网络时,他可能没想到这个行为会让自己背上25万元的赔偿。这起看似普通的"谍照"事件,却成为2025年商业秘密保护的标志性案例,揭开汽车行业保密体系的严密面纱。
谍照风波始末:粉丝行为如何构成侵权?
2025年初,陈某借赛力斯员工体检期间厂区栅栏临时打开的漏洞,潜入封闭管理区域偷拍伪装车衣下的问界M9内饰。在被工作人员要求删除后,他仍通过技术手段恢复照片并发布网络。这些照片提前曝光了方向盘、空调系统等关键设计,直接打乱了新车发布节奏。
重庆一中院审理认为,该内饰设计具备商业秘密三要素:非公知性(未上市+伪装措施)、商业价值(影响销量预期)、保密措施(封闭厂区+监控系统)。尽管陈某辩称"出于喜爱",但法院明确指出:粉丝身份不能成为侵犯商业秘密的免责理由。这种"以爱之名"的侵权行为,恰恰反映了公众对商业秘密认知的普遍缺失。
汽车行业保密协议解剖:从竞业限制到天价违约金
汽车行业的保密体系远比公众想象的严密。竞业限制通常约定2年期限,但核心技术的保密义务可能永久有效,如特斯拉曾起诉前员工盗用自动驾驶技术。违约金标准一般为年薪3-5倍,理想汽车诉自媒体案就判赔150万。
值得警惕的是保密协议中的"模糊陷阱"。某些条款笼统规定"一切商业信息"均需保密,这种表述可能被法院认定无效。更专业的做法是像赛力斯这样,明确区分试验车数据(核心机密)与量产车信息(一般秘密)的保护等级。
司法实践新动向:2025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释放的信号
最高法2025年发布的1.66亿技术秘密侵权判例,与问界M9案形成呼应。当前司法实践呈现三大趋势:惩罚性赔偿常态化(25万仅是起点)、保密措施认定灵活化(临时栅栏漏洞不影响整体保密性)、跨境保护强化(参考"天然蛋白酶3"案涉外判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子模式"争议。车企通过自动驾驶车辆收集道路数据的行为,与内饰设计保护具有相似逻辑——关键在于是否采取合理保密措施。这也解释了为何赛力斯要坚决起诉看似个人的侵权行为。
给行业与公众的双重启示
车企需要建立动态保密机制:试验车应实行物理隔离+数字水印双防护,量产前逐步降低保密等级。赛力斯案暴露的栅栏管理漏洞警示:再严密的制度也需配合执行监督。
对公众而言,需牢记商业秘密的识别三要素:未公开、具商业价值、有保密措施。即使拍摄已公开部位,若涉及未上市车型关键细节,仍可能踩法律红线。最安全的做法是:新车上市前,只拍摄厂家官方公布的部位。毕竟真正的车迷,不会用伤害爱车品牌的方式表达热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