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质量问题频发,车主信任感遭遇考验

小米SU7最近有点“露怯”。

不是订单爆表冲昏头脑,而是车主们赫然发现,这车的前脸,似乎不太对劲——出现了“翘嘴角”。

这事儿单拎出来不起眼,但架不住车主们“验货”啊。

小米SU7质量问题频发,车主信任感遭遇考验-有驾

单枪匹马吐槽可能是个例,但当你在各个车友会、社交平台撞见一溜儿“中招者”的图片,那滋味就变了。

这可不是什么“侘寂之美”,而是明晃晃的品控瑕疵,闹心不说,也让人对小米“炼车”的段位犯嘀咕。

浙江省消保委的汽车“老法师”汪英来也出来“站台”了,这毛病是因为翼子板“裁量”过了,跟车灯“咬合”太紧,一遇热胀冷缩,就“崩”开了。

他甚至撂下狠话,摸爬滚打12年,没撞见过原厂车出这岔子,这就是“新手村”的锅。

这话,够“扎台型”。

这事儿,蛮有嚼头的。

一方面,小米SU7顶着“后浪第一辆车”的光环,自带热搜体质,一举一动都被显微镜伺候。

另一方面,吃瓜群众对“小米造车”的期许值,那也是杠杠的。

毕竟,科技大鳄跨界“弄潮”,大家总觉得应该有点“黑科技”。

结果,现在来了这么一出“幺蛾子”,多少有点啪啪打脸。

坦白讲,小米SU7也不是头一遭陷入质量罗生门了。

前阵子在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榜单上,它就落了个“垫底王”的名号。

小米SU7质量问题频发,车主信任感遭遇考验-有驾

这排名一公布,舆论哗然。

小米官方到现在还没“吱声”,也着实让人捏把汗。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事儿没必要“上纲”。

毕竟,“新势力”嘛,总要踩几个坑。

给点时间,让小米慢慢“打怪升级”就好。

这种论调,听着挺佛系的,但问题是,消费者的真金白银,也是“硬通货”啊。

细究起来,这事儿背后,凸显的是一个更深邃的命题:当“互联网基因”遭遇“传统行当”,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小米的长板是营销、用户体验,但在汽车智造这种需要千锤百炼的领域,经验的缺位,是绕不开的坎儿。

琢磨一下,现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杀成一片红海,大家都在亮绝活、拼身段、比服务。

小米想站稳C位,光靠“真香定律”和“情怀税”是远远不够的。

得拿出看家本领,把产品“打磨”好,把售后“伺候”好,才能赢得“金主”的青睐。

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少车主当初“all in”小米SU7,就是冲着“信任状”去的。

小米SU7质量问题频发,车主信任感遭遇考验-有驾

结果,现在撞上这种糟心事,心里肯定“拔凉拔凉”的。

这份信任,是小米辛辛苦苦攒起来的,如果因为一些品控问题而“付诸东流”,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眼下的难题是,小米打算如何“摆平”这件事?

是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开诚布公?

是蜻蜓点水,还是拿出诚意?

这不仅仅关乎小米SU7的销量报表,更关乎小米汽车的品牌格调和未来走向。

换个角度看,这件事也给其他心怀“跨界梦”的企业敲响了警钟:造车不是简单的“换壳游戏”,需要的是对每个零件的精雕细琢,对质量的铁腕把控。

否则,再炫酷的营销,再动听的情怀,也扛不住质量“滑铁卢”的冲击。

回到最初的“翘嘴角”事件,它或许只是一个微小的细节,但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小米汽车在质量管控上的短板。

但愿小米能够直面现实,尽快拿出解决方案,重新赢得消费者的“芳心”。

毕竟,造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的是步步为营,精益求精。

而消费者,也需要看到小米的诚意和担当。

这可不是一句“Are you OK?”就能蒙混过关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