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日产梭哈式地甩出两张王牌:插混猛兽Frontier Pro PHEV,还有纯电小甜心N7。一个肌肉虬结,一个顾家暖男,再搭个Formula E战车来摇旗呐喊,这阵仗,倍儿提气。
不过,有个扎心的问题,这些年,日产,甚至说整个霓虹车企,在咱们这旮旯儿的电车江湖,声量都快被淹没了。是巨轮难掉头,还是另有玄机?
先瞅瞅Frontier Pro PHEV,这车有点意思,郑州日产中日联袂操刀,号称基于“全球多元越野平台”孵化,听着挺玄乎,但重点是,这是日产头一遭在中国本土炮制全球车型。这信号够明确了吧?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到了让老牌劲旅不得不押上身家性命的地步。410匹马力,800牛·米的扭矩,3.5吨的拖拽力,账面数据确实唬人。可问题是,现在国内皮卡市场,卷得飞起,长城炮、比亚迪皮卡哪个不是狠?日产这车,能撕开一道口子吗?
再说说N7,号称东风日产新能源天演架构下的开山之作,AI零压云毯座椅、全域智能防晕车系统… 各路黑科技一股脑儿往上招呼。从概念雏形到量产落地,只用了一年,这速度,杠杠的。但速度快就一定能赢吗?现在新能源车,迭代速度堪比光速,消费者早就被五花八门的新概念轰炸得审美疲劳了。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啥?是续航给不给力,是充电便不便捷,是智能化体验好不好用。
单从目前释出的信息来看,日产N7似乎想雨露均沾,把所有问题都摆平,但面面俱到,往往意味着泯然众人。毕竟,现在的新能源车战场,不是靠机械堆料就能突围的,而是要找到自己的独门绝技,一招鲜吃遍天。
日产还把Formula E战车给抬出来了,卯足了劲儿地强调“从赛道到街道”的技术反哺。赛车技术反哺民用,听着像童话故事。但事实上,赛车和民用车,压根就是两条道上的车。赛车追求性能的极致,不计成本;民用车却要锱铢必较,兼顾耐用性和舒适性。赛车上用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高效电驱系统,能不能真正移植到量产车上,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毕竟,术业有专攻,赛道上的经验,不一定能直接照搬到日常驾驶中。
当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技术反哺是理所当然时,是否忽略了技术转化的高昂成本和重重阻碍?
日产这次祭出了“电驱化+智能化”双擎战略,听着挺赶时髦。但冷静想想,现在哪个车企不是这么吆喝的?比亚迪DM-i,理想增程,哪个不是“电驱化”?小鹏、蔚来、华为,哪个不在“智能化”上死磕?日产的胜算又在哪?
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在这一轮全球汽车产业的惊天变革中,霓虹车企似乎慢了半拍。过去靠着精益求精、皮实耐用打下的江山,现在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进退失据。丰田章男之前还公开Diss过电动车路线,虽然现在也开始加速转型,但总感觉慢了一拍。
与既有印象不同的是,霓虹车企并非坐以待毙,而是它们以往成功的经验,反而成了转型的掣肘,需要更大的破釜沉舟的勇气。
现在,日产想以中国为支点,撬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这话听着荡气回肠。但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鱼肉的羔羊了。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新势力造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哪个不是身怀绝技?日产想在中国市场咸鱼翻身,恐怕要拿出比以往更足的诚意和真功夫。
最后,再回到上海车展。日产的两款新车,固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要真正俘获消费者的芳心,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毕竟,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生活方式的延展。消费者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钢铁机器,更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的美好憧憬。日产的“中国方程式”,能不能重塑行业版图,现在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但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变革,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波澜壮阔,也更残酷无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