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那车,刚露头那会儿,简直是自带滤镜。
雷布斯一声吆喝,订单蹭蹭涨,瞅着性价比也挺能打。
可这才刚一年出头,就闹出几百号人要退货,这事儿不得不让人寻思,这“科技狠活”是不是玩脱了?
说白了,这出闹剧的导火索就是那个标价四万二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官宣时天花乱坠,又是“师法纽北赛道原型车”,又是“提升下压力”,雷总直播也跟着站台。
结果呢?
车主们一扒开,直接懵圈,这玩意儿内里跟普通铝制机盖压根没两样,散热系统踪影全无,鼓风机一吹纹丝不动,减重也就区区1.3公斤。
第三方检测报告更是一针见血,就一“带眼儿的碳纤维蒙皮”。
这不就是国王的新衣裳嘛?
更添堵的是,这车提了之后,马力还得“氪金解锁”。
1548匹?
想得美,先给你锁到900匹,想释放全部潜能?
行,去指定赛道刷圈,跑得赢了算你本事。
这番骚操作,简直把用户当成练级打怪的游戏玩家。
要命的是,有多少人真有赛道资源啊?
砸锅卖铁买了辆高价车,结果核心功能用不上,这算不算糊弄消费者?
小米也不是没给补救,改配铝制机盖,送两万积分(折合软妹币也就两千)。
可车主们不买账啊,四万二的选装件,就值两千?
而且改配还得重新排队等三十周以上,这搪塞谁呢?
更窝火的是,市监部门说“难以界定虚假宣传”,不予受理。
这下好了,车主们只能诉诸公堂,对小米的那点儿信任,也算是彻底瓦解了。
这事儿其实也映照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些积弊。
现在车企都爱搞“参数内卷”,张口闭口就是“百公里加速2.78秒”,恨不得把车吹成航天飞机。
可真刀真枪关乎生命安全的配置呢?
常常被敷衍了事。
碳纤维沦为装饰品,空气动力学设计变成“平面艺术”,消费者开始犯嘀咕,这“重新定义汽车”到底是技术革新,还是营销鬼话。
小米之前在手机圈玩“试错迭代”那套,现在也想复制到汽车圈。
可汽车这玩意儿,跟手机可不一样,牵扯到人身安全,容错率无限趋近于零。
这场风波对小米汽车的打击也开始显现。
2025年4月交付量环比下滑3.4%,这是头一遭掉链子。
再加上之前那起高速碰撞致三人罹难的事故,SU7的安全性也开始遭到质疑。
用户手册里用蝇头小字标注“NOA仅为辅助功能”,与发布会上“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豪言壮语,形成了鲜明反差,这品牌信誉,还能剩下几分?
这事儿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别光想着靠噱头博眼球,得沉下心来,把技术搞扎实,拿出诚意来对待用户。
特斯拉公开EDR数据,算是个不错的示范。
重大功能更新前,也应该问计于民,别搞“一言堂”。
当然,辅助驾驶的法律责任也得厘清,别出了岔子就想甩锅。
技术是好东西,但不能神化它,更不能拿它当挡箭牌。
这场退车风波,对小米而言,是一次阵痛。
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也是一个拐点。
别再沉溺于“流量盛宴”,得回归本源,精耕细作。
唯有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这件事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现在大家买车,图的到底是技术,还是概念?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原因归咎于“消费者不懂行”时,是否忽略了车企的过度包装和信息壁垒?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汽车发烧友,消费者更需要的是真实、靠谱的信息,而不是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参数和概念给忽悠瘸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