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买车吗? 这大轱辘你喜欢吗? 黢黑式轮毂喜欢吗? ”哈尔滨一家雷克萨斯展厅里,58岁的保洁王姐举着手机,用东北话对着展车絮叨。 她没提“零百加速”或“扭矩”,只说“这车轱辘能扛我三姑家三吨煤”,这条1分半的视频爆了,播放量冲到500多万,是门店日常视频流量的数百倍。
王姐的走红像一场意外,细看全是必然。
门店推行“全员新媒体”计划时,给保洁阿姨随手拍了一段,没想到她镜头感十足,方言版“说车”瞬间戳中网友。 网友评论清一色“比专业车评人实在”“阿姨别停更”,甚至有人专程到店就为见见她。
当专业车评人用“NVH静谧性”“人机工程学”包装卖点时,王姐一句“这座椅比我炕头还软乎”直接掀了牌桌。
中国传媒大学的调研显示,观众对“语言反差感”的注意力占比42%,真实感占35%,专业度只剩13%。 就像吃腻米其林的人突然尝到锅包肉,大众对套路化营销的厌倦,让“土味说车”成了新宠。
这种真实背后是行业困境的折射。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汽车短视频营销投入增长40%,用户转化率却下降12%。 专业车评同质化严重,“充值测评”争议不断,消费者更信保洁阿姨擦车时的一句“这按钮一伸手就够得着,不用弯腰找”。
200家4S店连夜培训保洁,复制不了灵魂
王姐爆火后,宝马门店让保洁阿姨演示“后备箱装200斤白菜”,沃尔沃请门卫大爷讲“看车30年经验”,奥迪推出“食堂阿姨评车内异味”系列。 抖音“素人说车”话题播放量达8.2亿,完播率高的是那些“不背稿的嘴碎”。
某宝马店让保安硬背“双肾格栅发展史”,被网友吐槽“像教导主任念检讨”。 跟风者忽略了一个关键:王姐的吸引力源于她30年擦车的日常积累,而非刻意表演。 当素人营销变成流水线生产,真实感便迅速流失。
流量狂欢与转化尴尬
雷克萨斯门店的线上咨询量涨了300%,实际成交转化几乎没变化。 网友来直播间多是“看阿姨唠嗑”,真到下单时仍要对比贷款和配置。 门店曾邀请王姐直播,她婉拒了:“说车行,卖车不懂。 ”
这种流量与销量的错位,暴露了素人营销的短板。
汽车作为高价消费品,用户决策链长,情感共鸣难以直接推动交易。 某奥迪4S店负责人坦言:“以前请网红探店花几万,到店量没涨多少;现在阿姨拍片成本不到500块,咨询电话多了三成,成交还是靠专业销售。 ”
豪华调性能否兼容“大轱辘”哲学?
奔驰食堂大妈说“这车得配红烧肉才带劲”,试驾预约涨了37%, 争议也随之而来。 网友质疑“让保洁阿姨扛白菜拍视频太刻意”,认为这种营销拉低了豪华品牌调性。
纠结的是销售团队。 北京某奔驰4S店销售坦言:“我们背了三个月参数,不如阿姨一句‘坐着舒服’。 真要学她唠嗑,又怕显得不专业。 ”这场流量地震背后,是汽车行业对营销话语权的重新争夺,当专业输给真实,品牌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对谁说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