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发展概况:喜忧参半的现状
(一)蓬勃发展的一面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 1 - 10 月,其产量达 977.9 万辆,销量为 97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3% 和 33.9%,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升至 39.6%。
从月度数据看,2024 年 7 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超 50%,10 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更是高达 53.3%,较去年同期增 16.8 个百分点,普及速度加快。
车企表现亮眼,如小米 SU7 在 2024 年 11 月 13 日,首台车发布后仅 230 天就下线十万台,相比特斯拉、蔚来、理想等车企用时大幅缩短,凸显部分车企生产与市场响应能力佳。
(二)潜藏危机的一面
不过,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自 2023 年起,不少新能源车企陷入困境,有裁员、停产等负面消息。
以哪吒汽车为例,2024 年 11 月虽否认大规模裁员,称是优化薪酬与组织架构调整,但随后其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宜春分公司被曝拖欠货款 4819.5 万元并遭起诉。类似威马、宝能、自游家等车企也曾传出经营不善传闻,反映出产业发展伴随较高市场淘汰率。
二、发展历程回顾:从热潮到洗牌
(一)早期热潮
近十多年,2015 年前后是新能源汽车崛起前夜,上百家造车新势力涌入,它们背景深厚、资本雄厚,目标直指超越特斯拉,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二)残酷洗牌
然而,市场竞争残酷,多数造车新势力未达预期目标。大量新势力耗尽数十亿乃至上百亿资金后,未实现量产便消失在产业大潮中。
其失败原因主要有:过度依赖资本激进扩张,未考虑市场需求与自身运营能力,盲目扩产、拓业务致资金链紧张;企业管理不善,运营成本高;还频繁出现欠薪、裁员等人力资源问题,最终爆发现金流危机而倒下。真正能持续发展壮大的企业寥寥无几。
三、竞争关键要素:产品、研发与生存
(一)产品力竞争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力是关键。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程度及满足个性化驾驶体验需求等多维度展开比拼。
2024 年市场上新能源车型丰富,预计达 106 款,覆盖各层次。各车企纷纷推创新产品吸引消费者。新势力车企如蔚来、小鹏、理想等通过优化智能化配置提升竞争力;传统自主品牌如比亚迪、长安、吉利等也把握电动智能化节奏,推动品牌发展。
市场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市场乘用车 L2(含 L2 +)搭载率预计突破 45%,凸显智能化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二)研发实力比拼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实质是车企研发能力的较量。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研发投入与人员数量决定能否跟上技术迭代,保持竞争优势。
典型车企中,比亚迪研发投入高,2021 - 2024 年上半年累计研发费用 858.41 亿元,研发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构建庞大新能源车产品矩阵。长城汽车研发投入随营收增长而增加,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长安汽车研发投入不菲,且与华为合作提升智能驾驶能力。
相比之下,北汽蓝谷、江淮汽车等研发投入相对较小。造车新势力方面,蔚来、理想、小鹏、小米等在研发上各有投入特点,如蔚来研发支出高,理想自 2023 年盈利后研发与盈利形成良性循环,小鹏虽亏损但持续投入,小米汽车研发投入也高且规划持续增加。
(三)生存能力考验
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取决于综合生存能力,涉及成本控制、国际化、研发投入、资本结构等多方面。
价格战自 2023 年初特斯拉发起后愈演愈烈,2024 年进入白热化。如比亚迪 2024 年 2 月推秦 PLUS 荣耀版降价 2 万元,旗下多款车型跟进,冲击销售目标。受此影响,车企成本控制能力受严峻考验,宝马等传统车企也受冲击。
同时,企业资本结构与实力对生存至关重要,可从净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等指标衡量。各典型车企在这些指标上表现各异,反映出不同的财务状况与生存能力。
.比亚迪
作为电池与整车制造一体化企业,比亚迪凭借规模经济,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颇为可观。在过去三年半(2021 - 2023 年及 2024 年上半年)期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依次为 654.67 亿元、1408.38 亿元、1697.25 亿元和 141.78 亿元。同时,公司在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方面支出的现金分别为 373.44 亿元、974.57 亿元、1220.94 亿元和 472.26 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减去长期资本开支累计超 700 亿元。
不过在净现金方面,截至 2023 年上半年,比亚迪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去有息负债后的净现金为 410.28 亿元,在整个造车企业中优势并非突出。这主要是由于规模扩张致使短期运营资金大幅增加,具体表现为应收账款和存货不断攀升,当然在当前销售状况良好的情形下,此情况也存在一定合理性。
上汽集团
作为传统老牌燃油车龙头,上汽集团借助合资车的成功积累了雄厚净现金。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其有息负债达 1340.46 亿元,而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债券投资、同业存款等可动用现金总额为 2871.33 亿元,净现金高达 1530.87 亿元,为所有车企中最雄厚者。
过去三年半,因合资车以长期股权投资列示未纳入合并报表,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216.16 亿元、95.05 亿元、423.34 亿元和 113.17 亿元,且同期公司在支出长期经营资产方面的现金流出相对较少,分别为 187.43 亿元、229.35 亿元、194.1 万元和 62.42 亿元,现金流净额足以支撑长期资本开支。
吉利汽车
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153.48 亿元、160.01 亿元、223.42 亿元和 141.52 亿元,资本性支出依次为 61 亿元、103.37 亿元、153.22 亿元和 70.15 亿元。
从净现金角度看,公司账面现金与短期投资共计 455.88 亿元,仅有 52.7 亿元的长期有息负债和 0.3 亿元短期贷款,净现金达 402.88 亿元。再加上过去三年每年平均超 50 亿元净利润以及今年上半年超百亿元净利润,整体财务指标处于较为健康的水平。
长城汽车
在燃油车时代凭借 SUV 定位取得成功,长城汽车累计了超 400 亿元现金,但有息负债超 200 亿元,处于较高水平。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其净现金水平为 148.68 亿元。
过去三年半,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353.16 亿元、123.11 亿元、177.54 亿元和 94.06 亿元,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分别为 130.91 亿元、163.01 亿元、167.13 亿元和 57.4 亿元。与吉利汽车类似,过去三年每年平均超 70 亿元及今年上半年超 70 亿元的利润,支撑了公司的生存。
长安汽车
作为三大央企中唯一上市的乘用车整车企业,长安汽车此前依靠合资车积累了一定现金储备。过去三年半,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94 亿元、199.07 亿元、21.93 亿元和 34.35 亿元,同期长期资本开支分别为 20.1 亿元、14.05 亿元、28.24 亿元和 11.99 亿元。
因资本开支较小,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其可动用资金超 710.92 亿元,有息负债不足 12.14 亿元,净现金超 698.78 亿元。即便今年陷入亏损,长安汽车仍储备了雄厚的净现金。
广汽集团
在燃油车时代依靠与日系的合资赚取丰厚利润并积累了一定现金储备。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公司账面可动用现金超 631.78 亿元,有息负债为 332.54 亿元,净现金为 299.24 亿元。
过去三年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别为 - 55.89 亿元、-53.49 亿元、67.28 亿元和 26.35 亿元,同期长期资本开支分别为 62.43 亿元、80.14 亿元、115.77 亿元和 47.83 亿元,这两项指标表现不佳,其现金储备主要源于合资公司投资收益的分红。
四、市场格局重塑:自主品牌与合资车的此消彼长
(一)价格战引发的市场动荡
2023 年初起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到 2024 年白热化,众多车企卷入。比亚迪 2024 年 2 月秦 PLUS 荣耀版降价举措,引发连锁反应,冲击市场格局,消费者购车决策更倾向性价比高的车型。
(二)自主品牌的崛起
在价格战与产品力提升双重作用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迎来黄金期,市场份额扩大并占据主导地位。
2023 年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市占率达 56%,2024 年 10 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占比 53.3%,且当月多家自主品牌车企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出。
自主品牌车企成功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电动化、智能化及品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二是在价格战中灵活制定策略,发挥成本优势,吸引原本可能选合资车的消费者。
(三)合资车的困境
与自主品牌相反,合资车在市场变革中陷入困境,市场份额下滑。2024 年 10 月,主流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仅 41%,各系别品牌销量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合资车困境原因有:一是新能源领域转型慢,电动化、智能化布局滞后,产品竞争力不足;二是受燃油车领域优势影响,面对新能源市场变化调整策略不灵活;三是受自主品牌价格优势挤压,市场空间萎缩。
五、动力电池:产业核心与布局竞争加剧
(一)动力电池的关键地位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成本占总成本 40% - 50%,甚至可达 60%,其性能、成本及供应稳定性对车企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影响重大。广汽集团董事长曾感慨给宁德时代 “打工”,凸显其关键地位。
(二)车企的动力电池布局动态
鉴于动力电池重要性,车企纷纷加快产能布局。特斯拉在 4680 电池上深度布局,有多厂产能且计划大幅提升产能。吉利系、蔚来汽车等也积极布局,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老牌车企投入百亿资金入局。比亚迪则通过一体化布局更具前瞻性和优势,可降低电池成本。
(三)动力电池竞争对产业的影响
车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与竞争,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深远。一方面提升电池供应稳定性,降低供应短缺风险;另一方面促使电池技术创新与成本下降,推动产业向高效、经济方向发展,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六、国际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出海之路
(一)出口增长态势及占比情况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呈增长态势,但在整体销量中占比有待提高。2023 年出口 120.3 万辆,同比增长 77.2%,占新能源销量比重 12.67%;2024 年 1 - 9 月累计出口 92.8 万台,同比增长 12.5%,占比 11.15%。行业龙头比亚迪海外销量占比也相对较低。
(二)面临的政策壁垒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面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壁垒。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高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关税等,欧盟委员会也决定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严重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美市场的销售与发展。
(三)海外布局与建厂策略
尽管有政策壁垒,不少中资车企仍迈出 “出海” 步伐,在产品推广与产业布局方面积极行动。
产品端,多家车企推出多款车型进军海外市场,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产业布局层面,中资车企加快海外建厂策略,上汽集团、零跑汽车、比亚迪等车企都有相关计划或已开展行动。但海外建厂面临诸多困难,如产业链不完备、人员培训与成本高、海外经验不足等。
七、企业资本实力与生存前景:现金为王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一)衡量指标及重要性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 “拥金为王” 时代,企业生存及资本能力可从净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与长期资本开支等指标衡量,这些指标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二)各车企资本实力对比分析
不同车企资本实力差异明显,影响其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前景。
传统车企中,上汽集团资本雄厚,净现金最多;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也有一定现金储备,但各项指标表现不同。造车新势力方面,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小米汽车、赛力斯、零跑汽车等在现金储备、经营活动现金流、有息负债等方面各有特点,反映出不同的资本实力状况。
八、未来展望:行业洗牌下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一)行业竞争趋势预测
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更激烈,行业洗牌继续。技术创新仍是核心动力,智能化、电动化等方面持续提升是车企研发目标;成本控制是成败关键;国际市场开拓也是重要竞争领域。
(二)各类型车企的发展前景分析
三大央企有天然优势,需加快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民企第一阵营如比亚迪、吉利、长城等有望持续保持领先优势;部分合作模式企业如理想、赛力斯需警惕风险并提升自身能力;更多造车新势力未来 3 - 5 年是关键期,需在多方面下功夫实现盈利与提升资本实力,否则易被淘汰。
(三)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应对策略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可能变化。企业应加强政策研究、加大研发投入、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以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走向更高阶段。
总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面临挑战,但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下,未来仍有广阔发展前景。只有持续创新突破,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