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泰国诗琳通公主在曼谷的一场科技博览会上,用流利的中文询问深蓝汽车的技术细节,甚至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
这一幕发生在深蓝与泰国国家科技院的合作展台前,公主关注的焦点是深蓝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如何适配东南亚高温气候。
她的问题具体到“智慧温控算法如何节省充电时间”,而深蓝的技术团队用数据回应:单次充电最高节省1度电,充电效率提升50%。
这不是一场外交秀,而是深蓝出海战略的缩影用技术细节打动市场,而非仅靠价格战。
深蓝的出海目标明确:2025年覆盖90个国家及地区,海外销量目标5.6万辆;2030年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35%。
这一规划基于“1+5+2”体系:以中国总部为核心,向东南亚、欧洲、中东非、中南美、欧亚五大区域扩张,同步建设泰国和墨西哥两大生产基地。
但深蓝的拓展并非盲目撒网。 在东南亚,泰国罗勇工厂率先投产右舵版深蓝S05,年产能10万辆,辐射东盟市场。
在欧洲,选择挪威作为首站,S07通过欧盟WVTA认证(43项严苛测试),随后进军德国、荷兰。 这种“重点市场精准击破”的策略,避免了中国车企早年出海“广种薄收”的陷阱。
深蓝的出海底气来自技术差异化。 其超级增程车型占比高达60%,主打“无续航焦虑”的实用主义。
在泰国,S05增程版满油满电续航超1000公里,相当于从曼谷直达清迈无需补能;在挪威,S07通过-30℃极寒测试,解决北欧用户冬季续航缩水问题。
与华为合作的智能化成为另一张王牌。 乾崑ADS SE系统支持无图城区导航和代客泊车,适配欧洲多高速、东南亚多拥堵的路况。
关键的是电池安全金钟罩电池承诺20万公里内容量低于80%免费更换,全球交付50万辆零热失控记录。 这些数据成为穿透国际市场的“硬通货”。
深蓝的本地化远超“右舵改版”。 在泰国,罗勇工厂应用光伏发电和雨水回收系统,单车能耗降低30%;与泰国政府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车认证标准,推动行业接轨国际。
在欧洲,适配Type 2充电接口,针对德国噪音标准、英国充电协议逐国优化。
供应链本地化同样激进。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配套电池,泰国工厂带动上下游3万个就业岗位。
甚至售后体系也彻底重构:泰国建立备件仓库,AI赋能数智服务平台,将保养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
出海并非坦途。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WVTA认证后还需满足各国细分法规(如德国噪音标准、英国接口协议);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2025年起禁用FEOC国家(含中国)的关键矿物。
这些政策直接推高成本:欧盟关税使单车价格增加数万元,碳足迹认证需额外投入研发资源。
更隐蔽的风险是“内卷外化”。 中国车企在东南亚互相抬价争夺矿产,又为抢市场压价销售,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欧盟反补贴调查迫使车企披露供应链成本,核心技术面临泄露风险。 深蓝在泰国遭遇的专利诉讼(如奥迪起诉商标侵权)仅是冰山一角。
销量结构:2025年上半年海外交付同比增71%,但欧洲市场受关税影响,6月对欧出口同比降30%;
成本博弈:泰国本地生产避开关税,S05售价79.9万泰铢(约17万人民币),比进口车低15%;
技术输出:向福特授权电池技术,为Stellantis提供智驾方案,轻资产模式降低政治风险。
这些数据揭示一条铁律:出海已从“贸易出口”升级为“技术+产业链”的生态竞争。
深蓝的出海路径引发一场行业争论:是否要效仿日本车企的“本土化妥协”? 丰田曾为北美市场开发专属皮卡,甚至将设计中心迁至加州;而深蓝仍坚持全球统一技术平台,仅做本地适配。
支持者认为,中国品牌应当坚持技术自信,用电动化优势重塑规则;反对者警告,无视本地文化终将重蹈日系车初入欧美的挫折例如欧洲用户更看重环保材质,东南亚用户偏爱大空间,绝非“改个方向盘”就能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