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可真是热闹得不行,先是宝骏和某品牌因为“抄袭门”闹上法庭,结果剧情反转,被网友调侃“倒打一耙”;紧接着小米汽车高调宣布新车定价20万,评论区直接炸锅——有人说这是“年轻人的第一台韭菜车”,也有人觉得性价比吊打特斯拉。这一连串操作,到底谁在收智商税?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第一幕:宝骏“抄袭门”的反转大戏 事情起因是某新势力车企指控宝骏一款车型“抄袭自家设计”,还晒出了对比图,乍一看确实有几分相似。网友还没来得及站队,宝骏反手甩出一组专利文件,证明相关设计早在三年前就注册了。更绝的是,有人扒出原告车企的CEO早年公开夸过宝骏的设计“值得学习”……好家伙,这波操作直接让舆论调转枪头:“到底谁抄谁?”法律的事儿交给法院,但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汽车设计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与其互撕,不如想想怎么把产品做得更有辨识度。
第二幕:小米汽车的定价迷局 这边官司还没打完,那边小米汽车又扔下一颗炸弹:首款车型定价20万左右。雷军发布会上激情澎湃地讲“性价比”,可评论区立马分成两派。支持派认为,小米生态链+智能驾驶+宁德时代电池,这配置绝对值;反对派则冷笑:“同样的钱能买合资B级车,凭啥选你?”更有业内人士爆料,小米单车成本可能不到15万,利润率比手机还高。
但问题来了:卖得贵就是收智商税吗?未必。特斯拉Model 3国产后降价7次,毛利率依然超过20%;比亚迪海豹卖到25万,销量照样碾压同级燃油车。消费者真正反感的不是高价,而是“高价低配”的套路。小米如果能像做手机那样,用供应链优势把激光雷达、800V高压平台这些“豪华配置”打到20万价位,反倒可能搅动市场。
第三幕:谁在替消费者“避坑”? 这场闹剧背后,其实暴露了行业的两大痛点: 创新乏力 和 信任危机 。车企们一边喊着“颠覆传统”,一边在造型、技术上疯狂“撞脸”;消费者则被各种营销话术绕晕,生怕一不留神当了韭菜。
但市场终究会给出答案。五菱宏光MINI EV靠极致性价比卖成爆款,理想汽车用“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拿捏家庭用户——说白了,得真正解决需求,而不是制造焦虑。至于小米汽车,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如果真能复刻手机领域的“价格屠夫”神话,或许下次上热搜的就是“友商连夜降价”了。
所以啊,各位看官,你们觉得这波操作里,到底谁更像个“聪明人”?是玩专利战的宝骏,还是定高价的小米?又或者……是咱们这些边吐槽边掏钱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