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挺热闹的,特别是吉利家新出的那款银河E5,在准备买车的人群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很多人都在讨论,这车续航加长了,价格也跟着上去了,这笔买卖到底值不值得做?
咱们今天就来当一回“明白人”,把这新款银河E5的里里外外都掰扯清楚,看看这多花的钱,究竟是花在了刀刃上,还是成了被厂家收割的“智商税”。
首先,咱们得把账本摊开看。
新款的银河E5,一上来就把过去那个430公里续航的入门版给取消了,现在的起步门槛直接拉高到了530公里。
具体来看,它有两个530公里的版本,价格分别是10.98万和11.98万;还有三个续航更长的610公里版本,价格从12.58万一直延伸到14.58万。
有心人算了笔账,即便是把厂家宣传的6000块品牌补贴,再加上各地可能给到的一万出头的地方补贴全都算进去,最后到手的价格,还是要比老款车型优惠完之后贵上两万多块。
这就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了,这钱到底多花在哪儿了?
吉利官方的说法很直接,钱主要花在了两个大家最关心的地方。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就是电池。
这就好比咱们买手机,多花钱买个高配版,电池容量大了,待机时间自然就长。
从原来的400多公里续航,一跃提升到最低530公里,最高610公里,这背后是实打实的电池成本增加了。
对于开电动车的人来说,续航里程就是最大的安全感,多出来的一百多公里,意味着可以更从容地规划一次周末的跨市出游,也意味着在日常通勤中,可以少去几次充电站,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
这种安全感的提升,是需要真金白银来换的。
第二个升级的地方,是平时看不见,但一开起来就能感觉到的——底盘。
根据厂家的说法,新款银河E5的底盘经过了重新的调校,减震性能提升了足足20%。
这个数字可能有点抽象,咱们换个大白话来说。
就好比你开车过减速带,老款车可能会感觉“哐当”一下,车身有个比较生硬的跳动;而新款车经过时,可能就是“咕咚”一声,感觉更柔和、更厚重,车身晃动也小得多。
这种提升,直接关系到乘坐的舒适性。
有媒体专门拿新款和老款车做了个紧急避让的“麋鹿测试”,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新款在高速连续转向时,车身的姿态确实更稳健,给驾驶者的信心也更足。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这次升级并没有涉及到动力系统。
它的电动机还是原来那台160千瓦的单电机,也就是说,你想要的那种一脚电门下去,脑袋“嗡”一下的强烈推背感,新款和老款基本没差别。
所以,这次吉利的升级思路非常明确:让你跑得更远、坐得更舒服,但并没有让你跑得更快。
这笔钱,花在了续航和舒适性上。
那么,为什么吉利要把原来那个更便宜的430公里版本给砍掉呢?
这背后其实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和国家的大政策方向息息相关。
大家应该有印象,前些年为了鼓励大家买新能源车,国家给了很多补贴。
但现在,咱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不再是需要搀扶着走路的小孩子了。
国家政策的风向也开始转变,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倾向于鼓励技术含量更高、续航里程更长、综合品质更好的车型。
那些续航只有两三百公里的入门级电动车,虽然便宜,但技术上没有太多亮点,对于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作用有限。
因此,补贴政策逐渐向高续航车型倾斜,300公里以下的车型基本拿不到什么补贴了。
车企都是非常敏锐的,看到政策指挥棒这么一挥,自然会跟着调整。
继续生产低续航版本,既享受不到政策红利,又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个“技术落后”的印象,得不偿失。
所以,吉利干脆利落地砍掉低续航版,全系升级到530公里以上,这既是顺应了政策的引导,也是一次主动的品牌形象提升,把自己从入门级市场的混战中抽离出来,向更主流的市场区间靠拢。
当然,厂家算盘打得再响,最终买不买单的还是咱们普通消费者。
大家心里也有一本账,一堆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标称610公里的续航,在咱们实际生活中到底能跑多少?
开过电动车的朋友都知道,官方续航里程和实际能跑的里程之间,往往存在一个折扣,尤其是在冬天。
有北方的车主和博主做过测试,在零下几度的低温天气里,开着暖风,一辆标称610公里的车,实际能跑个400公里出头,就已经算是表现相当不错的了。
这个“冬季续航打骨折”是目前所有电动车都面临的普遍问题。
所以,在做决定之前,你得先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一个理论上能跑610公里的车吗?
如果我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市区上下班,每天来回也就三四十公里,那一个530公里的版本是不是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为了那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不到的“极限续航”,多花几万块钱,可能买来的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第二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充电方便吗?
续航再长,车子总有没电的时候。
现在的情况是,大城市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虽然在增加,但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增长得更快,“车多桩少”的矛盾在节假日期间尤其突出。
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长龙的景象,相信大家在新闻里都见过。
而在一些小城市或者老旧小区,想要安装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充电桩,更是困难重重,可能会面临物业阻挠、邻里协调、电容不足等一系列难题。
如果你买了一台长续航的电动车,却要经常为了充电,特地开车到几公里外的公共充电站,还要排队等候,那这种用车体验恐怕也谈不上愉快。
虽然吉利也在积极布局充电网络,比如和加油站合作建站,但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短期内还是很难跟上车辆的销售速度。
最后,咱们买车,都习惯货比三家。
眼光放到整个市场上,吉利银河E5的竞争对手可不少。
最直接的对手就是比亚迪的海豚Pro,十三万多的价格,标称续航550公里,和银河E5的高续航版差距不大,但价格上更有优势,而且比亚迪在三电技术和市场口碑上积累了很强的用户基础。
这种情况下,选择就变得很纠结。
更不用说,市场上还有像五菱宏光MINI EV这样,用五六万块钱就能解决城市代步需求的“小神车”。
它虽然跑不远、配置也简单,但它极致的性价比,精准地满足了另一部分消费者“只求遮风挡雨、经济实惠”的核心需求。
所以说到底,买车这件事,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对于吉利银河E5这次的“加量又加价”,我们应该这么看:如果你确实有频繁的长途出行需求,或者对续航有着比较严重的焦虑,同时你的购车预算也比较充足,那么选择610公里的高配版本,用多出来的钱换取更远的续航和更舒适的底盘质感,这笔交易是划算的。
而且,吉利依托其传统的燃油车渠道,在售后维修保养网点的覆盖面上,相比一些新势力品牌确实更有优势,这对于很多图省心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加分项。
但反过来,如果你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在城市里短途通勤,对极限续航没有那么高的要求,那么一个530公里的版本可能就足够了,省下的几万块钱,用在哪儿都实惠。
在今天这个选择极其丰富的汽车市场里,最重要的还是得先看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想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一辆什么样的车,这样才不会被各种宣传和话术绕进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