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昂贵的竞技是什么?有人说是航天,但要论持续“烧钱”,非F1莫属。这项全球瞩目的赛车运动,每年消耗数亿美元,宛如烧烤摊上呼啸的烤肉串,燃烧的都是天价资金。但别羡慕土豪车队“豪掷千金”,实际上,每一分钱背后都配备了清晰的账本——要在这个“烧钱俱乐部”活得滋润,宁可多亏一点,也不能少赚一分。今天就带你扒一扒,F1车队靠什么手段把巨额投入“变现”,甚至摇身一变成获利机器。
先来看2024年梅赛德斯车队的财报:总收入8.58亿美元,净赚1.63亿,比去年又多揣进五千万。若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帮整天和碳纤维、风洞、空气动力学参数“卿卿我我”的理工男,比大部分上市公司还会赚钱。
但别高兴太早。运营F1车队的花销,足够让一只硬盘的存储空间都皱眉。尽管2021年起实施了1.5亿美元的“预算帽”(顾名思义,研发和运营预算不能超标),但不少硬通货——车手薪水、顶级管理层工资、市场营销——都被光明正大地“开小差”排除在外。
拿顶薪车手来说,汉密尔顿、维斯塔潘一年能拿走5000万美刀。雇佣一位冠军级别的“老司机”,预算帽分分钟被他们顶破;反过来用便宜的新秀省钱,结果人家事故高发,修车费“以命相搏”,刚省下的工资立马补上。
研发生产开销更加夸张,动辄几十亿美元的投入不在话下。规则允许采购引擎和零部件,像哈斯刚进F1时,直接买了法拉利一整套发动机、零件,只用个二百多员工就把车队跑起来——相比动辄千人队伍的巨头,这点人简直“精益求精”。但要命的是:空气动力学件、赛车底板、车架等硬核部分必须自己搭建。加上工厂、风洞、模拟器,一个像模像样的F1车队起步价至少2亿美元。风洞十年磨一剑,造价上亿美金,还是个无底洞。预算有限的队伍,则会厚着脸皮向法拉利租用风洞——能省则省,活得明白。
想赚钱,必须有“保底”。F1集团2023年营收36亿美元,转播权独占鳌头。每年赛事承办费也很可观,赛道和地方政府为“大赛门票”花1500万到6000万美元不等。到年底,这些钱按成绩分配给十支车队——去年一共12.67亿美元。法拉利因为“百年坚守”享受特殊奖金,轻松揣进2.42亿美元。垫底的“酱油队”索伯,也能分7000万。这笔“救命钱”虽减轻了现金流压力,却远不够覆盖全部成本。
真正的“大头”是赞助。最贵的是冠名权,如甲骨文砸6000万美元搞定红牛(顺便刷满刷屏),甚至能把车队名字也刻上公司名。赛车上最显眼的广告位,一年少不了一两千万美元,次一级标志五百万起步,就连贴在底盘、后视镜那些空气阻力都嫌多的小广告位,也值几十万美元。你以为这是“贴纸秀”?错。更狠的,是围场俱乐部。比赛周末,企业客户欢聚VIP区,“边喝咖啡边买卖”妥妥的亿级大单,彰显B2B的“酒香不怕巷子深”。
此外,不少车队还靠“技术外包”创收。威廉姆斯成立WAE,把造车的“黑科技”卖给新势力造车企业,不亦乐乎。梅奔的技术服务部门干脆做起风洞、CFD模拟咨询生意,出手就是上百万美金。法拉利、梅奔甚至卖引擎给其他车队,闲置资源也不留“死角”。
还有,车队商品零售、VIP体验、品牌IP授权,秒赚几百万美元。资金紧张的队伍,还能靠“卖座位”:顶级富二代家长大手一挥,儿子就能买到一个车手名额。车手马泽平、拉提菲等,就是“人民币玩家”的巅峰代表。问题是,靠付费车手混日子的车队,长远看除了“饮鸩止渴”,别无他路。职业水准下滑,恶性循环,荣誉早晚泡汤。
另一个关键:F1热度爆棚,车队的股权价值一飞冲天。再平凡的队伍,市值轻松过10亿美元。私募大佬、主权基金前仆后继,只为分一杯羹。F1车队已从“开销怪兽”转型成高价值、高成长的优质资产。资本市场就是这么任性——只要你有梦,钱自然冒出来帮你追梦。
有些人总把F1看作“豪门燃烧机”,事实上,它早已变成了世界顶级企业的营销平台、科技风向标和优质资产池。砸钱只是入门,玩资产、玩科技、玩品牌才是王道。今天能把一支车队玩出增长+利润的老板,个个皆非等闲。赛道上角逐冠军,赛道下拼的是智慧和算盘。谁说“烧钱游戏”不能赚钱?看看F1,这才叫顶流的资本运作。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