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安全门背后,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大戏
成都那辆起火后车门纹丝不动的小米SU7,烧出了一个比电池安全更可怕的真相:某些企业面对生命安危,第一反应竟是扣帽子、打棍子,把安全质疑污名化为“黑公关”。
10月13日事故现场,救援人员用拳头砸、用石头撬,那扇高科技车门就是纹丝不动。这不是电影特效,是血淋淋的现实。可三天后行业大会上,雷军西装革履谈的不是车门改进方案,而是义正辞严要“共同抵制黑公关”。台下掌声稀稀拉拉,像在配合一场荒诞剧的演出。
恕我直言,这套转移视线的话术太老套了。车子起火是物理现象,车门打不开是设计缺陷,跟“黑公关”有半毛钱关系?把技术问题政治化,把安全质疑污名化,这招在手机圈或许管用,在关乎人命的汽车行业就是玩火。
更魔幻的是后续操作。部分狂热粉丝冲锋陷阵,把发声媒体的评论区冲得七零八落,逼得官媒不得不开启精选评论。这熟悉的饭圈套路移植到汽车业,让人脊背发凉——当理性讨论被情绪宣泄取代,安全改进从何谈起?
我扒了扒那扇打不开的车门,发现问题出在门把手设计上:SU7没有机械式外门把手,紧急断电时就是个摆设。这设计连工信部都看不下去了,9月份就发文要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可某些企业为了所谓的“科技感”,连最基本的安全冗余都不要了。
《浙江日报》说得一针见血:“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第一财经的标题更直接:“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这些声音不该被扣帽子,而该被裱起来挂在每个车企的会议室。
雷总啊,您演示的端侧AI能识别情绪,却识别不了自家产品的安全缺陷;您投入57.9亿的智驾团队,算不出一个机械门把手的冗余成本。当“黑公关”成为掩盖安全问题的万能遮羞布,创新二字就变了味。
说到底,这场闹剧暴露的不是技术短板,而是价值观跑偏。把用户当韭菜,把安全当儿戏,把质疑当敌对,这条路注定走不远。
所以,你觉得车企面对安全事故,是该老老实实改进设计,还是学会扣帽子更重要?评论区等你亮出态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