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长时间不开和每天只开5公里,哪种情况更伤车?
嘿,各位老铁,最近是不是被各种“封控”、“居家办公”的消息搞得心烦意乱?我猜不少朋友的爱车都成了“展览品”,停在车位上一动不动,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两三个月。这不,前两天老王就愁眉苦脸地找我:“兄弟,你说我这车停了快俩月了,啥时候能开啊?再不开,它会不会‘生锈’了?”这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咱们辛辛苦苦买的车,到底是让它天天短途“遛弯”,还是干脆让它“冬眠”更省心? 今天,我就以一个开了二十多年车的老司机身份,跟大伙儿好好唠唠这个事儿。长时间不开车,真的比每天只开5公里更伤车吗? 别急,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先说说“长时间不开车”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挺省心,车放那儿不动,不耗油、不磨损,多好!可实际上,汽车这玩意儿,真不是“越用越坏”,反而是“越放越坏”,这话听着有点玄乎,但道理就在那儿。我那邻居老李,疫情那会儿车停了两个多月,结果一打火,彻底“趴窝”了,最后还是叫了救援。而我自己的车,同样停了60天,居然一把就着,你说气人不气人?这说明啥?说明车子跟人一样,也是有“体质”差异的,但“长期停放”对车的伤害,是实打实存在的。
头号杀手,就是电瓶。咱们的车用的都是铅酸蓄电池,这东西不用也会自己“漏电”,每天大概掉1%的电量。你算算,30到90天,电量就可能耗光。一旦电瓶亏电严重,不仅启动困难,更关键的是,电瓶的寿命会大大缩短。正常能用个五六年,长期停放,可能三四年就得换新的,这钱花得冤不冤?所以,别以为车停着就省心,电瓶这块的“隐形消费”可不少。
第二个“受害者”,是轮胎。轮胎看着结实,其实也是橡胶制品,有它的“保质期”。长期停放,轮胎会慢慢漏气,胎压一点点往下掉。胎压过低,开车时轮胎侧壁容易变形,产生“疲劳裂纹”,时间一长,爆胎的风险就大大增加。更惨的是,车子长期一个姿势停着,轮胎某个部位一直承受着整车的重量,会造成“应力集中”,导致轮胎局部变形,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你想想,一个大活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是不是也容易“抽筋”?轮胎也一样。
第三个容易“受伤”的,是雨刮器。这玩意儿就暴露在前挡风玻璃上,夏天被太阳暴晒,冬天被冰雪覆盖,长期不用,橡胶条老化得飞快,等你想用的时候,一刮,玻璃上全是“毛毛虫”一样的划痕,那才叫一个糟心。雨刮本来就是易耗品,一年到头换一次很正常,长期停放,等于加速了它的“退休”进程。
最致命的,是发动机和机油。很多人以为发动机不工作,就是在“休息”,其实大错特错。发动机内部需要机油来润滑,车子一停,机油就慢慢流回油底壳。长时间停放,发动机内部会变得非常干燥。等你下次启动时,发动机有几十秒是处于“干磨”状态,这叫“冷启动磨损”,对发动机的伤害极大。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精密的机械,突然在没有润滑的情况下高速运转,那得是多大的损伤! 而且,机油本身也有“保质期”,长期不用会分层、变质,失去润滑效果,到时候再换,发动机可能已经受伤了。
那么,每天只开5公里,是不是就好呢?有人说,这叫“短途行驶”,发动机还没热起来就熄火,积碳会很严重。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咱们得看实际情况。每天开5公里,虽然发动机确实没能达到最佳工作温度,但只要车在动,发动机就在工作,机油就在循环,电瓶就能充电,轮胎也在转动,雨刮器也能偶尔“活动筋骨”。这些部件都处于“活跃”状态,总比“死气沉沉”要好得多。
我那会儿上班,每天开车就2公里,持续了两三年,油耗是高了点,大概7-8个油,但车子一点毛病没有。电瓶一直有充电,所以从来没亏过电;发动机天天润滑,内部一直有油膜保护;轮胎也一直有转动,不会局部变形。唯一的“缺点”,就是油耗高,但这点油钱,比起换电瓶、换轮胎、甚至大修发动机的费用,简直是九牛一毛。
所以,综合来看,到底是“长期停放”伤车,还是“每天短途”伤车?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长期停放,是对车子各个部件的“慢性折磨”,电瓶、轮胎、雨刮、机油、发动机,无一幸免。而每天开5公里,虽然不能让发动机达到最佳状态,但至少保证了车子的“生命体征”是正常的,所有系统都在运转,这比“休克”状态要健康得多。
当然,我并不是说“每天开5公里”就是完美的。如果条件允许,每周能跑一次长途,让发动机充分热起来,把积碳烧一烧,那是最好的。但现实是,很多人就是上下班通勤,就是短途。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车“冬眠”,不如让它每天“遛个弯”。哪怕只是开到小区门口买个菜,也比让它在车位上“自生自灭”强。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在如今这个节奏快、停车难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平衡“用车”与“养车”之间的矛盾? 是追求极致的省油,让车长期闲置?还是接受短途行驶的“不完美”,让爱车保持活力?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供”着的。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