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营失守!特斯拉美国市场份额跌至八年来最低,或反映竞争激烈与行业转型挑战加剧
我跟你讲,昨天路上看到一组特斯拉Model 3在高速上排队,旁边插着电,旁边那辆国产新势力车,车友说:这点车多了,真是抢了不少流量。我心里想,确实。这个行业的战场,过去10年几乎都是特斯拉一家独大。
最新的行业数据显示,去年美国市场,特斯拉的份额估算掉了3个点到26%左右,跌到八年来的最低。这事一出,我还在想,谁会是下一个黑马?其实我个人觉得,背景里有两个很微妙的东西在变化。
先说个现场小细节。上周末,朋友来修车,问我:你说这车是不是越修越复杂?我都搞不懂那些电子弹簧、网络控制,搞得我都快想放弃了。我笑笑说:这行业不变,一定会死掉。技术一升级,零件的普适性反而变弱。(这段先按下不表)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其实也挺有趣。一辆特斯拉都像个拼装玩具:电池组靠大厂的供货,电机和控制系统,跟芯片、软件都要稳扎稳打。而现代新势力车,就像个跨界大杂烩,互不依赖某个非龙头供应链。你能想象一辆车里,使用的芯片可能来自不同供应商,把它们组到一起,就像拼拼图一样难。尤其在芯片短缺、原料涨价的压力下,供应链的弹性变得比过去重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特斯拉去年份额下滑这么多?我觉得,一方面,竞争者们学会绕台——在价格上拉开差距,甚至用新技术抢市场。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成本极低,可靠性还不错,加速了国产车的新跃迁。
另一方面,特斯拉的技术壁垒其实不如以前那么高了。你看,销量表现在快充技术自动驾驶之后,似乎很难再强势领先。电动车在续航、充电网络、驾驶辅助上,几乎都差不多了,这段差异化,跟国产车的性能比拼,变得模糊了。
但我还在想,特斯拉的营销策略是不是也支撑不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了?大部分人拍脑袋觉得,特斯拉的粉丝是追随者,但实际上,很多消费者是行为模仿者。你知道,鄙人有个朋友开的也是Model 3,开街上,很多人看着还会多看两眼,但买车时,更关心的是充电便利和售后保障。
举个例子,别的品牌(包括国产新势力)在这方面投了非常多:充电桩遍布城市和高速公路,售后服务快速到位,这些看不见的优势,其实更能拉拢普通消费者。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我去年偷拍的几张特斯拉工厂外景,突然意识到,他们的生产线其实很流水线+数字化,但也不是完美,比如装配线上的自动机器人,有时候卡壳,人力依然很关键。而且,特斯拉的供应链还依赖那个很抽象的库存管理系统,像是个拉链式运转。
我还会想,为什么国内厂商不用软硬结合做自动驾驶?我猜,可能技术留在封闭系统里,或者是成本问题,不然,早就把特斯拉的单纯差异踩在脚底下了。
不能全怪竞争——也得反思特斯拉自己。光靠明星效应已经撑不了多久。最近我听说,特斯拉在调整价格策略,像补贴+优惠,这说明他们也察觉到市场压力。这招能持续多久?一边砍价一边保持利润,挺难的。
行业里还有一个微妙变化: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期待在降低。可能是体验不好,也可能是真的不想那么冒险。市场期待的那个快感,变成了安全第一。
一个车企要稳定增长,还得靠用户心智——可是一旦技术普及,竞争就变成了价格+体验大比拼。你觉得国产车凭什么反超?我自己心里模糊猜测:就是在用户体验上,比方说,座椅舒适度、噪音水平,或者售后服务的天花板。
我挺嫌麻烦的。修车、保养、升级.....话说回来,要说哪个环节最折腾?我估算一下,百公里摊销成本大概在0.2-0.3元(体感/估算),但每次配件更换,简直像换快餐套餐。
我还记得邻居开车放在路边,邻居便说:我觉得这车开着挺爽,就是怕修不好。这句话,说得直白,但也折射出消费者的担心——不只开得爽,还得用得长才值。
说到用车,很多人可能没想到,一台车的日常保养成本其实挺低的,只要不追求极限操控。你会问:那究竟是谁在主导未来?我自己一直在想,行业转型中,难能可贵的,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懂生活的用户心态变化。
(这段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汽车变得像手机一样永远升级,我们这些使用者怎么办?每年都要换新,会不会变得更像换电池而不是买新车?
整个市场这样你追我赶的局面,谁会真正占据制高点?很难断言。可能就是那个能把细节做好的人或品牌,做得不麻烦又放心。
反正日子会越过越智能,但那一抹手感和真实的触摸,其实最重要吧。
你觉得呢?在科技铺天盖地的今天,啥才是车的灵魂?我好像还没想明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