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蔚小理”团灭?专家发出警告,何小鹏硬核回应引热议

"年产量干不到200万辆的都活不下去!"2025年4月,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在腾讯汽车直播间抛出这句话时,弹幕瞬间被"蔚小理要凉"刷屏。一个月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晏会厅》栏目中直面质疑:"从逻辑上我认同专家的观点,但创业本就不是逻辑游戏。"这场关于造车新势力生死存亡的隔空对话,揭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3年后“蔚小理”团灭?专家发出警告,何小鹏硬核回应引热议-有驾

朱西产教授的"团灭论"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2024年蔚来、小鹏、理想三家的总销量仅为72.8万辆,不及比亚迪单月销量。更致命的是,三家年亏损合计超400亿,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损5.5万元。专家指出,汽车行业本质是规模游戏——特斯拉靠全球工厂摊薄成本,比亚迪用垂直整合吃掉全产业链利润,而"蔚小理"既无规模优势,又陷入"全栈自研"的高昂研发黑洞。

3年后“蔚小理”团灭?专家发出警告,何小鹏硬核回应引热议-有驾

小米SU7的横空出世加剧了这种焦虑。2024年4月至2025年1月,小米SU7销量16.2万辆,直接碾压特斯拉Model3的15.2万辆。雷军敢赌的底气,正是手机业务每年百亿利润托底,而"蔚小理"的底牌只有投资人的耐心。就像网友调侃:"买小米是赌雷军亏得起,买蔚小理是赌老板能找到新金主。"

3年后“蔚小理”团灭?专家发出警告,何小鹏硬核回应引热议-有驾

面对专家预判,何小鹏的回应充满戏剧性:"企业越大越不考虑逻辑,创业的乐趣就是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这番表态背后,是小鹏汽车的绝地反击——引入长城系高管王凤英后,G6车型砍掉激光雷达降本2万,MONA系列瞄准10-15万大众市场,甚至将自动驾驶技术卖给大众分摊研发成本。这种向传统造车逻辑的妥协,被业内视为新势力向现实低头的标志。

但妥协未必是坏事。2025年1月,小鹏销量逆势回升至2.29万辆,超越理想成为新势力销冠。王凤英的铁腕改革初见成效,证明"既要情怀又要活下去"并非天方夜谭。正如分析师所言:"当蔚来还在海底捞式服务里烧钱,理想在增程式技术红利中躺赢,小鹏已学会用传统车企的算盘打新势力的仗。"

3年后“蔚小理”团灭?专家发出警告,何小鹏硬核回应引热议-有驾

这场生死辩论最震撼的,是揭示了行业终局可能复制智能手机的整合路径。就像当年乐视、锤子等互联网手机品牌消亡,最终留下华为、小米、OV、荣耀和苹果的格局,有人预测,新能源汽车也可能形成四大阵营:

1.某为系联盟(问界、极狐、阿维塔+长安、奇瑞等传统车企)

2.某米生态圈(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

3.特斯拉(像手机界苹果一样的外国品牌)

4.体谅庞大的某迪(全球市场+全产业链优势)

3年后“蔚小理”团灭?专家发出警告,何小鹏硬核回应引热议-有驾

在此背景下,"蔚小理"的出路愈发清晰——要么成为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如蔚来专注换电高端市场;要么像魅族被吉利收购那样,等待传统车企收编。理想汽车或许是最佳并购标的:2024年净利润80亿,增程式技术可快速补足传统车企电动化短板。而蔚来的换电网络,已被中石化、宁德时代等巨头盯上,可能从"包袱"变身为能源基础设施。

3年后“蔚小理”团灭?专家发出警告,何小鹏硬核回应引热议-有驾

朱西产教授的警告,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终极规则:这里早已不是PPT造车的乐园,而是资本与规模的血腥斗兽场。何小鹏的"反逻辑"回应,则展现了创业者与商业规律的微妙博弈。当比亚迪用刀片电池捅破技术神话,特斯拉用裁员10%应对产能危机,"蔚小理"的生存之战注定比剧本更跌宕。正如网友预言:"三年后回看今天,这场辩论要么是行业预言,要么是最好笑的反转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