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加速推广电动汽车,依靠政策激励和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绿色出行,为中国品牌电动车崭露头角提供宽广舞台

一辆白色电动出租宝马驶入充电站,外观虽普通但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刚拉完几笔账,司机胡安抬头迎我,他的表情有点轻松:你知道吗?充满电只要90分钟,能跑300公里,像开家里一小时的车,还比煤油便宜太多。说完,他还笑:想想燃油车平均每公里油费要挺多吧,咱们这电动的,差不多只燃油的六分之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邻座修理工还淡淡调侃:越是偏远点,充电站越少,想跑远点挺难。这让我好奇,电动车在乌拉圭的推进速度到底怎么?根据我估算(样本极少,可能偏差大),乌拉圭电动汽车的普及率大概每万人17辆左右,南美第一,别的不说,这数据让人觉得速度还挺快。就比亚迪在那儿卖得还算火,前十里有四款是中国车。

乌拉圭加速推广电动汽车,依靠政策激励和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绿色出行,为中国品牌电动车崭露头角提供宽广舞台-有驾

这里多说点,你得知道,乌拉圭搞这些政策,不是没人想停一停点燃油,毕竟市场惯了几十年。去年,乌拉圭给了不少税收减免:进口关税减免、增值税最低限度。你想想,这就像超市打折,刺激买家冲一冲。而且,家庭充电桩补贴也挺明显,每户最高给4000比索(约100美元),这在郊区可是个不小的鼓励。

这里还得插一句:我觉得他们这几项政策,没考虑到普通家庭(这段先按下不表)。城市里的出租车、网约车享受的补贴最高,最高补贴能到20万比索,差不多五六千美元。这个数你再算算,给一辆车换成电动车,几乎可以省下一年油钱(这段我也犹豫过,主要考虑后续维护成本?)。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电池是不是尤为关键?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我其实没怎么翻研,它说白了就是用生活里的折叠刀一样的设计,让电池既安全又轻便。

乌拉圭加速推广电动汽车,依靠政策激励和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绿色出行,为中国品牌电动车崭露头角提供宽广舞台-有驾

推广电动最根本还是充电基础设施。乌拉圭投入不少,一路铺了300个公共充电站(数据估算,估算偏低),几乎每50公里就能找到一个。就像我做的城市交通链接,能流畅运行的关键是路网密度。去年,我跟朋友说,充电站就像电视信号塔,少了都很难保证平稳观看。

让我困惑的是,32款车平均价格约3.5万美元(市场调研),比燃油车高一些。这,对于普通用户,是不是门槛更高?而且保险贵,毕竟电动车保养和维修还没有那么普及。桑塔利亚(乌拉圭汽车协会顾问)说,主要用户还是高频出行人群:出租、快车。这倒让我想,普通城里人会怎么想?他们对补贴、充电的便利度会考虑吗?还别说,普通家庭的担忧还包括随时充不上——这感觉很像买空气净化器,没用过的人总怕充不上气。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别的国家虽有很多补贴,但普及的速度其实也挺慢,像德国、荷兰,很多家庭还是得提前预约充电时间。这里的政策似乎说先铺路,但路能不能走得快,还得看堵点。反正我有个疑问,和许多人一样——乌拉圭的电动车会不会变得像手机一样普及到每个家庭?还是说钱的门槛会成为最大的障碍?

乌拉圭加速推广电动汽车,依靠政策激励和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绿色出行,为中国品牌电动车崭露头角提供宽广舞台-有驾

对我来说,推进电动车,最大的变数其实是供应链和研发的配合。你想想,电池的成本,像生活中买裤子,越批越便宜。这里的报价已落在每千瓦时200美元左右,大概心算能算出电池成本占车价的40%。我怀疑这种数字可能偏低点,特别是如果原材料涨价,这点皮肤都得再紧一紧。

还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电动车的用车体验是不是比燃油车差?我碰到几个司机都说,充电排队等半小时,真正开起来,没油声,没发动机的嗡嗡声,但你说,谁会喜欢这静谧?如果真遇上没电,得躲到哪充?这也是个问题。乌拉圭的高速公路上,除了大城市,充电也不算遍地开花。

乌拉圭加速推广电动汽车,依靠政策激励和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绿色出行,为中国品牌电动车崭露头角提供宽广舞台-有驾

讲点气氛轻松点,现场有个卖车的哥们曾说:你看,像我这行,慢慢转型,得告诉客户,充电像给手机充电一样方便,否则,真得心里发愁。很多销售,还是惯把燃油车当硬通货,电动车要突破惯……难点还真不少。

我在想,乌拉圭要是真的跑起来,那些政策支持会不会持续?还是会像涨价的菜一样,一时的热度?对了,你有没有注意到,乌拉圭的电动公交和私家车推广,明显有政府+企业双箭齐发的合作,像你我平时合作搞事那样。这种合作模式是不是更靠谱?还是说,某一天退出战场也说不准。

乌拉圭的电动浪潮让我有点好奇,如果中国品牌的车型(像比亚迪、宇通)真的跑通了,那下一站会去哪?还是说,靠政策一守到底,未来好像才能更明朗一点(这句我也不太确定,或许只是觉得改善基础设施的本事,得下足功夫)。

乌拉圭加速推广电动汽车,依靠政策激励和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绿色出行,为中国品牌电动车崭露头角提供宽广舞台-有驾

你有没有觉得,我说到未来电动车普及这个问题,其实和我们每天用的电饭煲、手机差不多?只它们走在智能化外围,能不能顺利变成生活必需品?这倒成了个值得期待的悬念——就像早晨发现,电动车能像手机一样充电随时随地,变不变?谁都还在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