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式 vs 并联式,到底怎么选?
一、技术原理:
两种混动的底层逻辑差异串联式混动(如理想L系列、问界M7)的核心是“发动机只发电,电机全驱动”。发动机与车轮无机械连接,仅作为增程器存在,电能通过电池中转驱动电机。这种设计使发动机始终工作在高效区间,市区低速时纯电驱动静谧平顺,但高速时因能量需二次转换(燃油发电驱动),油耗可能升高。并联式混动(如丰田普锐斯、比亚迪DM-i)则允许发动机和电机直接驱动车轮。低速时电机主导,高速时发动机直驱,急加速时两者协同出力。其优势在于高速工况效率更高,但结构复杂,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例如,丰田THS系统通过行星齿轮组实现动力分流,而比亚迪DM-i采用单挡DHT简化结构,提升电驱占比。
二、使用场景:
不同需求下的精准匹配1. 城市通勤族:串联式更懂你的日常 • 经济性突出:市区拥堵路况下,串联式全程电驱,电费仅为燃油成本的1/5。以理想L7为例,CLTC纯电续航210公里,日常通勤完全可以“0油耗”。 • 充电便利性:若家充桩普及,每天谷电(0.3元/度)充电成本不足10元,年省燃油费超1万元。即便无家充,公共快充桩30分钟可补能80%,缓解续航焦虑。 • 舒适性体验:电机驱动无顿挫、低噪音,配合智能座舱(如理想的NOA导航辅助驾驶),城市代步体验接近纯电车。2. 长途高频用户:并联式更胜一筹 • 高速效率优势:并联式在时速80公里以上可切换发动机直驱,避免串联式的能量损耗。例如,比亚迪汉DM-i高速油耗仅4.2L/100km,比同级别串联车型低15%。 • 续航无短板:油箱+电池的双重保障,让并联式车型综合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本田雅阁锐·混动在满油满电状态下,实测续航达1200公里,适合跨省长途。 • 动力储备充足:急加速时电机辅助发动机输出,如吉利银河L7的3挡DHT系统,百公里加速仅6.9秒,超车并线更从容。3. 多场景兼顾者:混联式(串并联结合)的折中方案 • 全工况覆盖:例如广汽传祺钜浪混动GMC 2.0系统,低速串联省油、高速并联高效,同时通过2挡DHT实现平顺换挡。东风风神L7的4挡串并联系统,更将电驱速域拓展至110km/h以上,高速动力响应媲美纯电车。 • 政策兼容性:多数混联式车型符合插电混动(PHEV)标准,可上绿牌并享受地方补贴。如常州对插混车型最高补贴5000元,且免购置税。
三、成本与维护:
长期使用的关键考量1. 购车成本 • 串联式更亲民:由于结构简单,增程式车型入门价普遍低于并联式。例如,问界M5智驾版起售价24.98万元,比同级别并联混动的宝马530Le低10万元。 • 补贴政策倾斜:广东、江苏等地对插混车型提供最高2万元补贴,且电池租赁用户可额外减免购置税。如蔚来BaaS模式购车,车价立减7万元,再叠加地方补贴,实际首付可降低40%。2. 使用成本 • 电费 vs 油费:以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串联式纯电行驶成本约1200元,并联式混动油电混合成本约3500元,差距显著。 • 保险差异:串联式车型因电池容量大,车损险保费通常比并联式高10%-15%。但蔚来的UBI保险可根据驾驶习惯动态调整,激进驾驶者保费可能上浮20%,而平稳用户可享受30%折扣。3. 维护成本 • 电池更换费用:串联式电池寿命约8-10年,更换成本3万-5万元;并联式因浅充浅放,寿命可达10年以上,更换费用2万-3万元。例如,丰田普锐斯镍氢电池更换成本约2万元,而宝马530Le锂电池更换需30万元。 • 保养频率:串联式发动机仅用于发电,保养周期可延长至1.5万公里/次;并联式发动机参与驱动,需按传统燃油车标准保养(1万公里/次),年均费用相差约500元。
四、风险提示与应对策略
1. 高速能耗痛点 • 串联式解决方案:尽量避免长时间高速行驶,或选择增程器功率更大的车型。如理想L9的1.5T增程器,高速发电效率比早期车型提升20%,缓解电量衰减问题。2. 保值率隐忧 • 选择主流品牌:比亚迪、丰田等品牌混动车型3年保值率超55%,显著高于小众品牌。例如,丰田凯美瑞双擎二手价为新车价的68%,而某新势力增程车型仅为52%。 • 关注电池健康度:定期通过4S店检测电池容量,若衰减超30%可申请免费更换(多数车企提供8年15万公里质保)。3. 政策变动风险 • 关注补贴退坡:2025年后部分地区可能取消插混补贴,建议优先选择续航达标(CLTC≥100公里)的车型以锁定政策红利。 • 技术路线选择:若长期持有,并联式因技术成熟度高,更能抵御政策变化风险。而串联式需依赖换电网络,需确认所在城市的补能设施布局。
五、决策建议:
三步锁定最优选 1. 明确核心需求 ◦ 90%以上为城市短途:选串联式(如理想L6、问界M5)。 ◦ 频繁长途或高速:选并联式(如丰田凯美瑞双擎、比亚迪汉DM-i)。 ◦ 全场景兼顾:选混联式(如广汽传祺影豹混动、东风风神L7)。 2. 试驾对比关键指标 ◦ 高速动力响应:急加速至120km/h,感受发动机介入是否突兀。 ◦ 纯电续航真实性:在空调开启状态下实测CLTC续航达成率。 ◦ 智能辅助功能:如蔚来的NOP+高速领航、比亚迪的DiPilot,提升驾驶便利性。 3. 核算全周期成本 ◦ 用“5年持有成本模型”计算:购车价+电费/油费+保险+保养-残值。例如,一辆25万元的串联式车型,5年总成本可能比同价位并联式低2万元,但残值损失高1.5万元,需根据个人使用频率权衡。结语新能源混动车的选择没有绝对的“最优解”,只有最适合的场景匹配。串联式以经济性和舒适性见长,并联式在效率与动力上占优,而混联式则通过技术融合试图平衡两者。消费者需结合自身出行习惯、预算规划和政策环境,理性决策。随着技术迭代,2025年混动市场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建议优先关注搭载新一代DHT系统(如吉利EM-i、奇瑞C-DM)的车型,这些技术方案在能耗、平顺性和智能化方面均有显著突破。最终,选择一辆能真正降低你的“里程焦虑”和“钱包压力”的车型,才是新能源时代的理性消费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