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ONE率先打开增程式电动车市场时,谁能想到六年后的今天,各家车企竞相将"超级"二字冠于增程技术之上?小鹏推出"鲲鹏超级电动",智己发布"恒星超级增程",小米也蓄势待发。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新一代增程车已将纯电续航门槛提升至400公里以上,这究竟是技术突破还是路线迷茫?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形成独特的"生态位"结构。按照电池容量划分,10度电以内是传统油车和HEV混动的天下,10-20度电区间则是PHEV的主战场。增程式电动车长期以来游走于20-40度电区间,既保留了电动车的驾驶质感,又规避了里程焦虑。但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增程车开始向更高纯电续航发起冲击。
这一趋势背后有三个关键动因。首先是政策驱动,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后,长续航车型仍享有购置税减免等优惠;其次是消费升级,用户既希望享受纯电驾驶体验,又不愿放弃长途出行的便利;最后是技术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和高效增程器的组合让长续航成为可能。
但这种"两头讨好"的策略也引发业内争议。一方面,400公里纯电续航已接近主流BEV车型水平,配合增程器可实现800公里以上综合续航,堪称"全能选手";另一方面,大电池带来的成本上升和重量增加,使这类车型在性价比上难敌PHEV,在环保性上又不如纯电动,陷入定位尴尬。
市场给出的反馈同样耐人寻味。2023年销量数据显示,传统增程车仍保持稳定增长,但"超级增程"新品的市场接受度有待观察。消费者似乎更倾向选择专精某一领域的车型——要实惠选PHEV,要纯粹体验选BEV,增程车的中间路线反而增加了选择困难。
技术专家指出,长纯电续航增程车可能只是过渡产物。随着快充网络完善和电池技术突破,当纯电动车实现10分钟充电400公里时,增程车的存在价值将大打折扣。但在当前基建条件下,它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折中方案。
这场"超级增程"竞赛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要么进化成纯电动,要么退守特定细分市场。对于车企而言,盲目堆砌电池容量并非长久之计,唯有精准把握用户真实需求,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的"生态位"中找到立足之地。未来的赢家,很可能是那些懂得在技术创新与市场定位间取得平衡的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