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可换电的纯电技术路线收益越来越大

点击关注不迷路

李斌:可换电的纯电技术路线收益越来越大-有驾

换电池比加油还快?

蔚来这波操作到底值不值?最近,蔚来CEO李斌在内部讲话里放了个大招:

“现在开纯电车,加电的体验代价越来越小,可换电的纯电技术路线收益越来越大。”

这话听起来挺热闹,但具体啥意思?

换电模式到底能不能解决电动车的续航焦虑?

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这个事儿,不整虚的,只说人话。

一、换电模式,到底是啥新鲜玩意儿?

先说个真实场景:你开电动车去自驾游,导航一查,前方排队充电的车从服务区排到了高速口,充电还得等半小时。

这时候,要是能直接把没电的电池拆下来,换一块满电的,整个过程跟加油一样快,是不是爽歪歪?

这就是蔚来搞的“换电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车企提前在换电站备好一堆满电电池,车主开到站里,机器咔咔一顿操作,5分钟换块电池,直接满血复活。

听起来是不是比充电桩方便多了?

二、蔚来为啥突然押宝换电?

李斌在内部讲话里提到,现在换电模式的收益越来越大。

为啥?两个原因:

1. 用户痛点太扎心:电动车续航焦虑一直是硬伤。

尤其是冬天,电池掉电快,充电排队久,很多车主宁愿开油车也不愿受这罪。

换电直接绕过了充电慢这个坑,省时间,体验好。

2. 政策和市场开始认账:

最近几年,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从“撒钱”转向“精准扶持”,像换电这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反而更容易拿到政策红利。

比如,深圳已经开始大规模建换电柜,目标是让换电比充电更主流。

三、换电模式真能逆袭吗?

蔚来最近推出的全新ES8和乐道L90,都是支持换电的纯电SUV。

李斌自己也说了,这两款车的预定 情况比预期好不少,尤其是ES8,订单量直接干过了乐道L90。

这说明啥?市场确实认可这种模式。

但问题来了:换电模式真的能成为主流吗?

咱们得掰开揉碎了看。

优势很明显:

补能效率高:5分钟换电池,比充电桩快多了,长途出行不焦虑。

电池维护更专业:

换电站统一管理电池,充电、养护都更科学,理论上能延长电池寿命。

车价更灵活:蔚来现在搞“车电分离”,买ES8时可以不买电池,租一块就行,省下几万块钱,对价格敏感的用户挺友好。

劣势也不小:

建站成本太高:换电站比充电桩贵多了,一个站要放十几块电池,光是电池成本就得上百万。

蔚来砸了180亿建换电网络,但覆盖率还是没法跟充电桩比。

标准化难推进:目前换电技术都是车企自己搞,电池规格、换电流程各不一套,跨品牌兼容性差。

比如,蔚来的电池宁德时代能做,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未必能直接用。

用户习惯难培养:很多人压根没用过换电,第一反应是“靠谱吗?”

“会不会换到旧电池?”

这种信任成本,得靠时间和体验慢慢磨。

四、增程SUV的黄金时代,为啥突然凉了?

李斌在讲话里还提了一句:“增程大三排SUV的黄金时代正在过去。”

这话挺有意思,因为过去两年,增程式车型,比如理想L7、问界M7可是销量黑马,靠“有电没电都能跑”抓住了一波用户。

为啥现在突然不香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纯电技术进步太快:

现在主流电动车续航都 干到700公里以上了,冬天掉电也没以前严重。

以前增程车型靠“续航焦虑”吃红利,现在纯电直接把短板补上,增程的优势自然就弱了。

补能体系更完善:

充电桩多了,换电模式也来了,纯电车主的补 能选择比以前多太多了,没必要多花几万买个增程车。

政策风向变了:多地开始限制插混,含增程车型上绿牌,补贴也向纯电倾斜,车企自然得跟着政策调整方向。

五、蔚来这盘棋,到底该怎么下?

李斌现在给 蔚来定了个硬目标:

今年四季度必须盈利。

说实话,这事儿挺悬的。

为啥?

研发投入大:蔚来这些年砸钱搞换电、自动驾驶、多品牌,蔚来、乐道、阿尔卑斯,研发费用一直高居不下。

毛利率承压:2025年第一季度,蔚来毛利率只有7.7%,对比特斯拉20%左右,卖一辆车赚的钱刚够覆盖成本。

市场竞争激烈:比亚迪、特斯拉都在降价,小鹏、理想也盯着高端市场,蔚来想靠换电模式突围,得拿出真本事。

不过,蔚来也有自己的底牌:

高端用户粘性高:

蔚来车主普遍对服务和体验更看重,换电模式刚好能强化这种差异化优势。

技术积累厚:从电池管理到自动驾驶,蔚来的技术储备不算差,关键是能不能转化成产品竞争力。

组织变革提速:最近蔚来搞了个叫“CBU”的组织架构,类似小团队自负盈亏,李斌直接喊话“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能花”,这说明内部开始动真格的降本了。

六、换电模式的未来,真能一统江湖吗?

这个问题,得从两方面看:

短期看,换电模式是个好工具:

对车企来说,能解决用户续航焦虑,提升产品竞争力;

对用户来说,补 能体验更友好,用车更省心;

对行业来说,能推动电池标准化、梯次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长期看,换电模式能不能成,关键在三个点:

1. 成本能不能降下来:现在换电站太贵,得靠规模化摊薄成本。

比如,蔚来计划2025年建成4000个换电站,如果真能落地,单站成本或许能压低。

2. 标准能不能统一:

车企、电池厂、政策制定者得坐下来谈,统一电池规格、换电流程。

否则,各玩各的,换电永远是小众。

3. 用户习惯能不能养成:

得让车主明白,换电不是“备选方案”,而是“最优解”。

比如,高速服务区优先建换电站,城市里换电比充电便宜,这些激励措施得跟上。

七、别急着站队,先看清楚再说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换电模式,就爱用“颠覆”“革命”这种词。

但实际呢?

换电不是万能药,它只是解决续航焦虑的一种方式。

蔚来的选择,说白了就是赌一把:

赌用户愿意为更高效的补能买单,赌政策能持续向换电倾斜,赌自己能在盈利前熬过成本关。

这盘棋下得好,换电可能真能成为新能源行业的标配;

下不好,蔚来可能得重新找方向。

至于咱们普通消费者,与其被概念忽悠,不如先搞清楚自己需要啥:

如果你经常跑长途、讨厌排队充电,换电模式确实值得考虑;

如果你只是市区通勤、家里能装充电桩,那普通纯电车就够用了;

如果你对价格敏感,不妨等等换电模式规模化后的降价空间。

最后说句实在话: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之争,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哪种模式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哪种才有资格活到最后。

至于换电模式能不能笑到最后?

咱们走着瞧。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