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恶意别无人驾驶汽车被罚,一场300元罚单背后的科技与人性较量

一辆棕色凯迪拉克恶意别向“哈啰出行”无人驾驶车辆,最后逼得它紧急制动停在马路中央,车内三岁女童的哭声划破了城市的喧嚣。

9月6日上午,湖南株洲市天元区的街道上,龙女士和她三岁的女儿正体验着未来交通的便捷——一辆“哈啰出行”无人驾驶车辆。她们原本平静的行程被一辆棕色无牌凯迪拉克轿车打破。

这辆人类驾驶的汽车对无人车实施了多次恶意别车行为,最终迫使自动驾驶车辆启动紧急制动功能,停在了马路中间。强大的惯性将母女俩向前推去,安全带猛地拉回。车内短暂的寂静后,是三岁孩子受惊的哭声。

车主恶意别无人驾驶汽车被罚,一场300元罚单背后的科技与人性较量-有驾

01 事件回顾,恶意别车事件的现场真相

那天上午10点左右,龙女士带着女儿在株洲市天元区嵩山路、长江北路至滨江北路路段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她后来回忆道:“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前方司机不小心。”

但危险并非偶然。一辆棕色无牌凯迪拉克轿车在马路上一再变换车道,有针对性地逼近无人驾驶车辆。

无人驾驶系统第一次感应到危险时,紧急向左避让。然而凯迪拉克再次变道,最终迫使无人车启动紧急制动功能、被逼停在路中。

龙女士描述:“当时和孩子有点吓懵了。”急刹那一刻,强大的惯性将她们向前推去,随后被安全带牢牢拉回座椅。车内短暂的寂静后,是她孩子受惊的哭声。

车主恶意别无人驾驶汽车被罚,一场300元罚单背后的科技与人性较量-有驾

02 警方处理,遮挡号牌与违反标线的认定

株洲警方经过调查,于9月15日公布了处理结果。警方查明,涉事车主陶某实施了两项交通违法行为:故意遮挡机动车号牌上道路行驶,以及驾驶机动车违反禁止标线指示

针对这两项违法行为,警方对陶某合并处以罚款300元、驾驶证记10分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警方通报中并未直接提及“危险驾驶”或“恶意别车”的认定,而是基于其遮挡号牌和违反禁止标线行为做出了处罚决定。

03 企业回应,无人驾驶公司的安全承诺

事件发生后,龙女士联系了“哈啰出行”官方。工作人员表示,平台将会优化无人驾驶技术,以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同时,工作人员称会将龙女士的情况向相关部门反映。哈啰出行于今年6月正式进军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

6月23日,由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发起成立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沪注册,公司注册资金12.88亿元人民币,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车主恶意别无人驾驶汽车被罚,一场300元罚单背后的科技与人性较量-有驾

04 舆论反响,公众对处罚轻重的争议

这起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认为,仅罚款300元、记10分的处罚对于恶意别车行为来说过于轻微。

尤其是考虑到这种行为不仅危及成人,还造成了车内三岁儿童的受惊大哭。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由于现行交通法规对无人驾驶汽车遭遇的针对性行为缺乏明确规定,警方可能只能基于现有条款处理。

专家指出,这起事件暴露了当前自动驾驶汽车上路面临的法律盲区。如何认定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恶意行为,以及如何处理这类新型交通事件,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05 技术困境,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挑战

无人驾驶汽车在面对人类驾驶员的非理性行为时,确实面临巨大挑战。按照龙女士的观察,“可能我们的车开得稳、速度不快,就遭到了私家车车主的故意针对。”

这并非孤例。早在无人驾驶技术测试初期,就曾发生过人类驾驶员故意挑衅自动驾驶车辆的情况。无人驾驶系统被设计为优先安全和平稳,往往会采取避让策略。

这种设计在正常交通环境中是合理的,但遇到恶意行为时,却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弱点。

技术的解决方案正在不断进化。包括加强车辆的感知预测能力,使系统能够更早识别潜在危险行为;以及开发更灵活的避险策略,避免被逼停的危险情况。

06 法律跟进,各地对自动驾驶的立法进程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逐渐走向实用,各地也在加快相关立法进程。今年1月1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将于2025年4月1日施行。

条例明确鼓励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城市公共汽电车等出行服务。自动驾驶车辆经过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安全评估等程序后,可申请开展道路应用试点。

条例还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应当按照相关要求,与自动驾驶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建设衔接。”

国家层面也在推进相关标准制定。2024年11月,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范》的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

07 数据争议,行车数据归属与使用难题

智能网联汽车产生的数据,正在成为事故认定和处理的关键证据。然而,这些数据的归属和使用也存在争议。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行车数据可能包含个人信息

包含车辆识别代号(VIN)以及其他数据的行车数据,可能落入个人信息的范畴。这就产生了数据权利平衡的难题:如何既保护个人隐私,又确保在事故调查中能够获取必要的证据?

目前实践中,车企对于行车数据的处理理由复杂,并非简单收集VIN及VIN相关数据。随着自动驾驶汽车普及,这类数据争议可能越来越多。

08 未来展望,科技与交通文明的协同进化

这次株洲的别车事件,不仅仅是个别驾驶员的道德问题,更是新技术与现有交通文化碰撞的缩影。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类似冲突可能还会发生。

真正的挑战在于:技术可以快速进步,但人文环境和交通文化的适应需要更长时间。如何让人类驾驶员接受并与自动驾驶汽车共享道路,需要教育、宣传和制度的共同作用。

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将是自动驾驶汽车与人类驾驶员的磨合期。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法规体系,既规范自动驾驶汽车的行为,也保护其免受恶意行为的侵害。

株洲警方对凯迪拉克车主陶某处以罚款300元、驾驶证记10分的处罚。这个处罚数额在网络上引发了争议,许多人认为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相比,这样的处罚太轻。

然而,警方是根据陶某“故意遮挡机动车号牌”和“违反禁止标线指示”的行为作出的处罚——交规中尚未有针对“恶意别停无人驾驶车辆”的具体认定条款

无人驾驶汽车正从科幻走向现实,而我们的法律法规、交通文化甚至社会伦理,都还在追赶技术的脚步。

#热点新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