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日本月销512台的背后:客流涨了3倍、降价117万日元、混动车占61%,这三个数字藏着什么门道?

比亚迪日本月销512台的背后:客流涨了3倍、降价117万日元、混动车占61%,这三个数字藏着什么门道?

东京某家比亚迪展厅,销售顾问看着到店人数从每天十几个涨到四五十个,脸上倒也挂不出笑容来。试驾的、咨询的、拍照的,热闹是热闹了,可到了签合同那一步,人就散得差不多了。一个月下来,全日本45家门店加起来,交出去的车只有512台。展厅玻璃窗上贴着“最高优惠117万日元”的大红标签,在午后的阳光里显得有点刺眼。

这优惠力度要是放在别的地方,早就该引发抢购了。海豹四驱版从572万砍到455万,海豚标准配置149万就能提车,叠加政府补贴后,有些车型能比原价便宜一半。数字摆在那儿,账面上看挺划算,可日本消费者就是不怎么买账。

街上跑的车,跟别处真不太一样

在东京开车转一圈,你会发现个现象:那些方方正正的K-Car到处都是,还有大把看着普普通通的轿车,车屁股上挂着“HYBRID”的小标。数据印证了这种观察——混动车型在日本占了六成多,而纯电动车只占1.4%。这比例跟欧洲、中国完全是两个世界。

有个常跑日本的进口商跟我说过,日本那些小排量车,油耗已经做到百公里四五升了。加上混动技术成熟,卡罗拉双擎、雅阁混动这些车,既省油又不用担心续航和充电。全日本的公共充电桩才两万多个,还分布不均,你说这种条件下,谁愿意冒险去尝试纯电?

更难缠的是人的观念。日本人买车,品牌忠诚度高得有点离谱。丰田、日产、本田,这些名字在他们心里的分量,不是价格能轻易撬动的。比亚迪海豹倒是拿过一个“年度风云车”的奖项,试驾过的人评价也还可以,但要说改变整体印象,那可能还早着呢。

降价这招,在日本或许使不上太大劲

比亚迪这次投入不算小。门店从最初几家扩到45家,计划年内开到100家。这些铺设下去的成本,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问题在于,日本市场有它自己的运行逻辑。

特斯拉Model 3跟着降了30万日元,算是有点反应。但日系品牌手里的牌面更厚实——混动技术成熟、售后网点密集、二手车保值率稳定。这套组合下来,纯电车的价格优势就显得没那么突出了。一台混动RAV4和降价后的ATTO 3价格相当,可能很多人还是会选前者,毕竟用着放心。

我倒觉得,比亚迪准备推的那款K-Car可能会有些机会。这类车在日本占四成销量,算是刚需。续航180公里,价格定在250万日元左右,针对性挺强。不过这事儿得等到2026年,现在说还太早。

比亚迪日本月销512台的背后:客流涨了3倍、降价117万日元、混动车占61%,这三个数字藏着什么门道?-有驾

另外还有个不太好处理的问题——早期那批原价买车的车主,看着自己的车突然大幅降价,心里会作何感想?这对品牌形象的损伤,可能比眼前的销量数字更值得掂量。

政策环境也在起变化

日本政府的补贴标准这两年有调整。以前主要看车辆性能参数,现在还要考核充电桩建设数量、售后服务完善度这些。比亚迪作为新进入者,这方面跟深耕多年的日产、丰田比起来肯定吃亏。政策一收紧,价格优势可能就要打些折扣。

值得留意的是,比亚迪在其他市场的表现要好得多。欧洲前8个月接近9万台,巴西和墨西哥也卖得不错。偏偏在日本这儿就是打不开局面。这种反差或许说明,有些市场确实不是单靠价格就能拿下的。

日本这个地方,通用汽车来过、现代也来过,最后都悄悄退场了。不是说产品不行,也不是说价格不够狠,就是水土不服。那种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和品牌认知,外来者想要撬动,难度比想象中大。

这局棋,可能得慢慢下

比亚迪这次在日本的动作,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持久战的布局。价格战能打开点缺口,让日本消费者知道中国电动车也有可取之处。但要真正立住脚,光靠便宜肯定不够,服务网络、品牌口碑、产品适配度,每一样都得慢慢磨。

经销商说促销后到店客流涨了三倍,这听着挺美。可流量是一回事,转化又是另一回事。月销512台,这个转化率说明问题还不小。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市场教育的必经阶段——总得先让人进店看看,才有后面的故事。

日本纯电市场份额虽然只有1.4%,但毕竟还有增长空间。比亚迪愿意花这个时间、下这个本钱,可能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只是这个过程会有多长、结果会怎样,现在谁也说不准。这笔账怎么算,或许得等上几年才能看清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