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车企还在为“电动化节奏”争论不休时,中美两大巨头已把门店开进了最繁华的商圈。特斯拉宣布,2026 年底前把日本门店从 23 家翻倍至 50 家;比亚迪则立下更激进的目标:2025 年内门店破百,并准备杀入日本车企最后的堡垒——轻型车(K-Car)市场。
这场双线扩张的背景,是日本 EV 市占率长期在 2% 左右徘徊,而全球主流市场已把“10%”视为及格线。
特斯拉:把“低迷”变“跳板”
在欧美和中国市场,特斯拉正经历需求放缓。但在日本,它意外找到增量:
2024 年 1–6 月,预估销量约 4,600 辆,同比飙涨 70%;
2027 年销量目标直指 5.5 万辆,意在掀翻连续霸榜的进口车冠军梅赛德斯-奔驰(2024 年 5.3 万辆)。
扩张路径也极具“硅谷速度”:绕开地价高昂的独立展厅,直接进驻涩谷、名古屋、福冈等核心商业体的快闪店,用 3C 数码的打法卖汽车。
比亚迪:用“轻车”打“重炮”
截至 6 月,比亚迪在日本已有 63 家门店,2025 年冲击 100 家。产品矩阵从紧凑 SUV 到豪华轿车全覆盖,下一步是 2026 年下半年推出日本专属的轻型 EV。
轻型车占日本乘用车销量 40%,却长期被丰田、本田、铃木的燃油车垄断;
若比亚迪能把 100 万日元级别的纯电 K-Car 量产化,相当于把“价格屠刀”伸进了对手的后院。
日本 EV 为何“掉队”
政策温差:日本政府补贴上限 80 万日元,仅为挪威、德国的 1/3;
基建滞后:全国快充桩不足 3 万根,相当于每 120 辆 EV 才有一根桩;
产品真空:丰田 bZ3X、日产 Chill-Out、本田 0 系列,量产时间全部锁定 2026 年以后。
2024 上半年,日本 EV 销量 2.73 万辆,同比下滑 7%,连续两年萎缩。与此同时,中国单月销量突破 80 万辆,美国也重回高增长轨道。
拐点将至
2025 年起,日本将实施更严的碳排放罚款,燃油车成本陡增;
2026 年,中美欧三大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预计突破 30%,日本供应链将被迫外溢;
2027 年,特斯拉与比亚迪在日本合计门店数或超 200 家,形成“中美一条街”的奇观。
留给丰田、日产、本田的时间窗口,只剩下不到 24 个月。当东京街头的充电桩密度开始对标便利店,日本消费者将发现:电动化不是选择题,而是谁能先把钥匙交到他们手上。
全部评论 (0)